科技创新论文(实用6篇)

科技创新论文 篇一

标题: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应用;挑战;机遇

引言:人工智能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

1.1 临床诊断与辅助决策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医学数据,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数据,帮助医生识别疾病的早期迹象,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1.2 医疗数据管理与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疗机构管理和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对患者的病历数据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和归纳,为医生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病情评估。

1.3 药物研发与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速药物研发过程,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药物数据和疾病数据,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2.1 数据隐私与安全

医疗数据涉及患者的隐私信息,因此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需要严格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同时,医疗机构需要制定合适的数据共享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医疗数据进行研究和创新。

2.2 技术可靠性与透明度

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是医疗领域应用的关键问题。医疗机构需要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3 医疗系统整合与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与现有的医疗系统进行整合,这对医疗机构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流程,推动医疗系统的变革和创新。

结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Topol EJ. High-performance medicine: the convergence of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e medicine, 2019, 25(1): 44-56.

科技创新论文 篇二

标题: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摘要: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并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金融领域;应用;影响

引言: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创新技术,其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其在金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重点介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

1.1 数字货币与支付领域

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支付提供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比特币作为最早的区块链应用之一,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交易。

1.2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领域

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为供应链金融和物流领域提供更加透明和安全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货物的溯源和全程监控,减少供应链中的欺诈和风险。

1.3 证券交易与资产管理领域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证券交易的去中心化和自动化,提高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和管理,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二、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2.1 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效率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并提高交易的效率。通过区块链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快速、安全和低成本的交易,减少中间环节的参与和交易费用。

2.2 增强金融安全与防范风险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防篡改能力。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交易的安全性和防范风险,保护客户的资产和隐私。

2.3 重构金融生态与创新模式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重构金融生态和创新模式,推动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创新。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新的业务模式和合作模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结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J]. 2008.

[2] Swan M. Blockchain: 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M]. O'Reilly Media, Inc., 2015.

科技创新论文 篇三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应从幼儿开始,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实施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教育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学习共同体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地球村”初步显现,那种农业文化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发展。

  然而,似乎人人喜欢囿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而不愿意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原有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并近乎于僵化。这样下去势必难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渴望一种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生机勃勃的学校文化。

  1.1同伴互助为学习共同体护航

  遇到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怎么办?这就需要“学习共同体”相互帮助。教师给予学习共同体时间和空间,让共同体内的同学互评互改,学生的策略高度统一,进而真正解决问题。期间,教师要巡视检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

  1.2教师引领为学习共同体导航

  教师是整个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学生的问题靠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还不能解决,一方面说明思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点拨思路,帮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查缺补漏弥补教学中的失误。

  全班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情况难易可以师生互点互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其起到了总体把控作用。学习共同体不仅在实验课上发挥作用,在新授课、拓展练习时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批改、纠错或者共同体内领军人物的批改、督促纠错将会起到解放老师、发挥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作用。

  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在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联系、对话、合作”等成为主题词。

  现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与解释生成的。

  这种意义是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共同建构的。当课程的本质成为“对话”的时候,学校也就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线性关系在学校中将被彻底解构。

  2拓展科学学科知识

  科学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要培养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更多地运用于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在探究中活用知识的能力,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2.1丰富拓展探索中的素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需要丰富的拓展性材料作为载体。

  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的内容和空间,并开展有效的导学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在丰富测量素材的同时,不仅降低了学生在拓展探索中的难度,还把科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2在拓展探索中活用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拓展的内容宜紧密围绕学习的知识和目标。可先让学生对拓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筛选和确定,再选择适合于本组或个人研究的内容或方法。还可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和重组。丰富的探究内容、操作性强的探究方法、灵活的小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灵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3拓展探索应有一定难度

  安排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激励“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学生在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对知识的体悟,形成了良好的技能。学生在拓展探索中不免会付出辛劳和汗水,尽管有时未必能圆满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教师的及时肯定与评价能激励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

  3激发创造思维与养成探索习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独立获取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感悟。

  3.1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是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常态。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

  3.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慧的结晶,通过语言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描述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语言描述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能凭空捏造。

  3.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来源于儿童的动作。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的发展。

  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很多,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颖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存在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不易散开。

  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十分重要,教师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4结语

  创新活动要与科学相结合、与技术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要让学生受教育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宽,使创新意识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活动领域、思维领域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撑与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质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促进这一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不久的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 篇四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走过逐步创新、艰难探索的历程。在性质、功能、形式、体制、布局、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成功的开创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结合。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科技的改革创新与理论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国有企业奠定基础。国有企业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力量,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利益的基地,对其进行改革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现状

  我国改革国有企业经历了让利放权、承包责任制、拨款改贷款、债权转股权等各个阶段,到20世纪末其亏损面积仍然很大。

  XX年党的十五届代表大会提出,在战略层面上对现有的经济布局进行宏观调整,要调整所有制结构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增强我国国有经济的原动力和控制力。

  从那时起,改革国有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形成中央和地方两大国有企业体系。虽然国有企业在数量方面有所减少,但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方面有明显提升。

  XX年建立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改革国有企业已经步入资产监管、资本化运作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国有企业时,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此时更需要运用科技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

  XXX年政府颁布多个文件,指出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提高科研开发的投入、建立起研发机构,逐步形成具有制造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将改革国有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但可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还可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和策略

  1.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科技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社会参与、政府指导的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机制,能够增强科技创新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可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以企业为核心开展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美国科技投入总量的70%是企业科技投入,日本为80%,而我国只有14%,科技投入量不足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科技投入方面要重视政府参与,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国家要承担起发展和研究科学技术的责任。

  要用社会理性逐步取代市场理性,运用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来协调和组织科技创新的力量。

  2.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策略

  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市场观念,吸引更多的科研经费,提高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速度。

  第二促进产学研的全面结合。

  第三各个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对于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而言,科技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重点。国外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费用特别巨大,新产品设计一般都会超前5年、10年以及更长时间,以科技创新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

  我国要建立起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此技术中心不但是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的机构,也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技术经济监管组织。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资金少、人才少、创新能力差等劣势,同时中小企业还具有应变能力强、接近市场、机制灵活、受制约少等优势,能快速的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要有效地运用社会中介机构、社会科技资源、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其需要的技术和服务。

  三、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1.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企业领导提高科技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科技创新的精神与意识,创新和改革是运用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获得一种新的、可以提高效益与效率的组合,例如创造新产品、创新与改革技术、开辟新市场、采取新方式、建立新组织形态、得到新能源或新资料等。只有领导具有科技创新意识,才能推动企业在多领域、多层次上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

  2.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

  政府要以财政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筹建国有企业科学技术改革与创新基金,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扶持,如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国家则奖励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国有企业使用此基金,只偿还本金,不另付利息。在使用此基金前,要支付一定的担保费。如果没有研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就要根据同时期的银行利息向国家支付使用基金的利息。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能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此基金,提高国有企业科技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另外,国家可以运用减免税务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创造高新技术产品。

  3.提高企业技术人才储备,适当运用人才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要增强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更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开发中心,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所以国有企业要对开发和培养科技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起各种制度,保障科技人才的正当利益。企业要制定出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大量科技人才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让企业拥有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懂技术的管理队伍,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技能和智慧。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企业要实行期股奖励制、效益提成制、技术入股制等措施和政策,增强企业科技人员对技术、产品进行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积极性。

  此外对于一线科技工作者,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技术能手进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激发一线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

  4.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国有企业的科技研究比较落后,大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其原因在于企业应用与科技研究相脱节。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应用机制和创新机制。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面向国有企业,成为企业改革和创新技术的基地。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通过科研院校、高校、国有企业的结合,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科技资源,也让科研人员拥有发挥才干之地。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结合方式,例如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收购、兼并一些科研院所;可以建立起股份制的生产、科技联合体;可以聘请社会科技人才兼职或挂职;可以共同建立虚拟企业、技术中心。

  总之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生产、资本、人才、科技的优势,逐步改革和创新科学技术,并将其成果快速的转化成生产力。

  5.运用司法保护技术产品,政府要对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

  第一、要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成果,维护科技创新者和创新企业的正当利益。要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建立起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

  第二、政府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和创新技术制定出长期规划,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资源来开发和研究高新技术。

  政府要制定产业政策,对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明确。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并在人才、资源、资金、税收等环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

  总之,要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与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提供司法保护与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人才储备,建立激励机制,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校、社会、企业、国家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增加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 篇五

  一、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分析

  (一)资金相对匮乏,研发资金不足

  当前我们包装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中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行性还是比较低。据调查,整个包装行业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进行过完善合理的技术改造过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银行放贷程序繁琐,贷款利率比较高,直接融资中由于一些小型包装企业自身信誉的问题,也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能力有限,资金严重匮乏,使包装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过程。

  (二)高级人才匮乏,基层员工专业素质较差

  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级知识人才。但是综观我们整个包装产业,人才都相当欠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技术工作人员,都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行业的分析力、判断力比较差,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行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只占我们整个行业职工总人数的2%,而我们全国工业总的技术人员占比是6.8%,对比后我们得出结论,包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大大低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以及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

  (三)包装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包装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地位的还是自身规模比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它们在具体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的使用、扩大再生产等条件上都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包括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聘请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一线工人、进行一些投资的研发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但是这些小型的民营包装企业并无力负担。它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因此,正是这些小型包装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包装产业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国家要加大对包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前文我们指出,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匮乏,市场规模较小,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因此,要想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包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我国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这些企业。国家要对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包装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减税、补贴等支持,在全行业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型包装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这些中小包装企业的发展问题。

  (二)包装企业自身也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包装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不够完善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它们把很多的资金用于留存,并没有对相应的科技研发加以支出。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应该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开发要与科技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包装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包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前文指出,我们包装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失,基层技术工作人员没有受到很好的培训相关专业技能缺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整个包装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才,发展人才。为相关的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机制,完善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包装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具体到发展质量层面还有所欠缺。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对包装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解决当前制约我们包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为实现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论文 篇六

  摘要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1.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二、国内外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3.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参考文献】

  [1]上海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2]杜德斌.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5(6).

  [3]韩子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

  [4]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东,安永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相关文章

儿童文学之重要性论文【实用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文学之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文学...
论文2011-04-02
儿童文学之重要性论文【实用6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精选3篇)

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 试析《吴越春秋》中的江南文化 论曹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 论《洛丽塔》的时间主题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
论文2015-06-01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精选3篇)

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论文(推荐3篇)

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论文【1】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 一、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严重,旅游发展滞后。 伏牛山贯穿多个市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区涉及多个市县和多个相关部门,...
论文2014-08-08
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论文(推荐3篇)

论文答辩的流程(优秀3篇)

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文...
论文2011-04-01
论文答辩的流程(优秀3篇)

教师论文承诺书(经典3篇)

引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劳的园...
论文2011-06-09
教师论文承诺书(经典3篇)

法语论文感谢信(通用5篇)

法语论文感谢信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法语专业的论文感谢信范文,欢迎阅读! 法语论文感谢信【1】 首先,我要感谢冯诺依曼先生。 正是他发明了电脑,才使我等鸟枪换大-炮,从简单的剪报加摘抄进化成复制加粘贴。 大...
论文2015-09-03
法语论文感谢信(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