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情感动力论文(精彩3篇)
“减负增效”背景下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情感动力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门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数学学困生指的是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本文将探讨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来帮助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
首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解释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动力至关重要。数学学困生通常对数学学习感到焦虑和抵触,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了负面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动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氛围是指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课堂氛围、学习气氛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气氛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是帮助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动力下,才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减负增效”背景下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情感动力论文 篇三
“减负增效”背景下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情感动力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的形成过程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身等多种因素,在如今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采取心理疏导、情感疏通的方法来打开学困生的心结、激发其学习热情,效果较佳。我们可从情感上关爱、过程中重视、实践中激励等几个方面具体实践。
关键词:减负增效 数学基础教育 学困生转化 情感因素
中学阶段,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复杂和单调,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面对过重的课业压力,学困生的学习面临较大困难。今天,在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减负增效”成为教育前线热议的新话题。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发挥好情感助力,打好“情感牌”,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在情感上关爱学困生
1.心理上不抛弃。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今天实现教育公平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从许多教师的角度来说,心理天平总是向优秀生那一方倾斜,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静心细想,有优等生就会有学困生,应该给予他们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机会与信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当前数学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应从学习兴趣、数学价值、学习方法、成功感等方面入手,加强情感教育,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
2.备课中不放弃。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作为对象,这就对“基础差、能力弱”的学困生先一步造成了学习障碍。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先将习题中的较难题列出来,等最后复习时再处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就会略有降低;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困生开一盏“小绿灯”,避免抄作业和丧失学习信心等现象的发生;在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授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凑成一平角,从而发现定理。
3.课堂上多鼓励。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多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鼓励学困生,如在课堂上讲述我国数学史以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对人类的贡献,从而激发他们向数学家学习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成功机制和多渠道的'评价方式,给每个学生均等的表演机会,让他们尝尝甜头,让每个人都有进步,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埋怨,让每个人都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消除畏难情绪,通过不断尝试成功,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授之以渔,以人为本——在过程中重视学困生
1.传授方法,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学困生只停留在查漏补缺、订正改错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步调一致,和谐发展,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由于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然有的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总是凌乱、孤立地储存在头脑中。因而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连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困生学好数学。我在教学中,注意数学课的特点,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进行预习、复习,怎样自学,怎样培养数学能力等等。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对分率和数量混淆不清,常常出现错误。我就引导学生从这些算式的读法、表达的意义上进行类比,从而减少思维上混乱,做到防患于未然。
2.因材施教,针对能力差异安排教学。针对学困生在思维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可以把作业中的各种解法选出来让他们板演到黑板上,进行对比、评讲。为了避免作业比葫芦画瓢地死抄,可以让他们把前边做过的作业到黑板上板演,一方面强迫他们去思考,另一方面也“避实就虚”地给他们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只要上课专心,做作业肯动脑,不会多问,就可以学会。逐渐使他们战胜自卑,培养“我也行”的意识。
针对学困生在记忆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应该遵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用对课本中的例题,做过的习题,隔些天到黑板上“再现”让他们板演的办法来促其多复习,从“熟”中生出“巧”来,同时也是利用他们机械记忆较意义记忆好的特点,来弥补其不足,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从中培养意义记忆。 针对学困生在观察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可以给学困生创造较多的动口动手机会,有时事先指明阅读后某问题要哪部分学生回答,哪部分学生来判定对错,逐渐引导他们观察时集中注意力,督促其多动手动口,并且对他们做到优先提问、优先板演,甚至在排座位上也要他们坐在老师易注意到的地方,以便及时提醒、了解和指导。
3.细化要求,小细节收获高回报。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往往是在小细节处累积而来的,因此,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就要从小处入手,从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小步骤开始。如作业方面,应该细化要求为:书写规范,包括作业的格式、数字、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书写清洁,不能乱涂乱画;细心审题,独立完成作业,计算题要用草稿纸,做完认真检查。课前预习方面,应该细化要求为预习时划出知识点,圈注不懂点;准备好上课所用的书本和学具,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4.紧扣心理,在评价中求得满足感。在评价中,学生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好评。在教学中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多鼓励、少批评等方法为其创设成功的机遇,让他们能够经过努力,基本上能达到课标要求。当他们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都应及时肯定,予以表扬,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同伴们的鼓励,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努力学好数学。
在一次课上,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片刻后,点了一名学困生上黑板板演。这道题有两个答案,而他只求出一种计算结果。我没有立即指出来,首先肯定他解题思路的方法正确,有很大进步。我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这道题的结果完全正确吗?式子满足的条件,题目告诉我们了吗?再请这位同学想想还有哪几种可能?”经过我的点拨,该生悟出道理,经过思考又重新做出了答案。他做好后全班以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
三、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在实践中激励学困生
1.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困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与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通过课余兴趣小组,使学困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如此坚持下去,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习的无穷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学习沟通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互帮互学,消除了学困生的畏惧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解,便于学困生及时提问;学生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要求我们做更多更深入的工作,首要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学困生对老师产生亲近的心理,自然想要学好这位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一样,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见到成效,所以要不厌其烦的做工作,倾听他们的心事,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如我所任教班级的一名学困生,内心十分敏感,抵触交流。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很热爱运动,我便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他一起去打篮球。几场球赛下来,这位沉默寡言的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也愿意让我帮助他的学习了,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数学成绩从个位数进步了20多分,虽然仍没有摆脱低分的行列,但是对于他个人而言是非常巨大的进步。
3.通畅家校联系机制,动员一切力量帮助学困生。随着新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如今家长的文化素养也普遍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能够并且乐于为孩子的学习出一份力,家庭的教育因素不可小觑。因此,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建立与学困生家长零距离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每天晚上和周末学生在家的时间,让家长切实抓好学困生在家里的学习,改变以往“学校紧、家里松”的状况,实现
5+2>7(即在学校5天加上周末在家2天的学习效果大于7天总的学习效果)的跨越,实现学校、家庭、学生“三赢”的良好局面。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家庭成员交流情感的过程,这对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无裨益。学困生是一天天地由“量变”的积累,到最后引起“质变”而形成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教育绝对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老师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我们不但要注意学困生行为上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只要有些许进步,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推进,不断促使他们在各方面取得进步。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又艰巨的任务,相信通过以上这些做法,打好“情感”这张牌,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从“学困生”到“学优生”的成功大变身!
参考文献:
1.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4).
2.骆伯巍、陈家麟.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卫生学成因及矫正[J].教育评论,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