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论文【实用3篇】
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篇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城市公共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与挑战。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的需求,注重解决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将城市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公共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由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导致了文化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其次,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相对匮乏,文化设施相对落后,造成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贫乏。此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城市公共文化面临着如何吸引农民工返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要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其次,要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民文化骨干队伍,组织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激发他们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的积极性。
总之,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注重解决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篇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公共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公共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文化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城市公共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还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城市公共文化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也成为了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公共文化要更加注重农村地区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公共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设施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较大,城市公共文化在满足农民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相对匮乏,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此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失加剧,城市公共文化面临着如何吸引农民工返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要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强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其次,要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方向。只有注重解决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只有通过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投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文化需求,推动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篇三
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论文
一、成都构建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
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发展,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年轻一代以及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会更多地使用电子产品、网络资源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和知识。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41572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为16.7%;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353250人,占比16.7;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946832人,占35.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3407433人,占24.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必然带来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还存
在着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文化贫困人口”获取文化产品能力不足的情况,现有的图书馆(室)、美术馆、文化馆(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很多是农民工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使用的。二、成都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成都市政府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出台了一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文化活动,初步探索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道路。政策资金保障方面。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成都通过成立工作调协小组及各部门联合发文高效地推动了公共文化建设。同时,成都市建立了全覆盖、分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还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都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立最大4000平方米,平均8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配备了100多万元的设施设备,所有乡镇还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另外,中心城区还将建295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以引导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均衡布局,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服务内容方面。为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成都市推出了如“文化四季风”、“金沙讲坛”、“百姓故事会”等文化活动,在一些企业或社区开始成立针对农民工的青工文化驿站,推行免费的社区教育,向市民提供优质的公益培训课程。专业队伍和志愿队伍建设方面。成都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百千万工程”就是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文化艺术辅导站,培训1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队伍,吸收1000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舆论宣传方面。成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进行了多方面宣传,如在《成都日报》每月一期“报纸上的文化馆”专版,媒体滚动播出《成都公共文化公益广告》宣传视频,制作了《成都公共文化公益广告》30秒、15秒、5秒三个视频版本,在成都电视台、广播电台、公交、地铁、城市LED滚动播出,建立成都文化短信平台、成都文化微博等方式。监督考核方面。成都市将区(市)县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市委目督办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和群众满意度纳入第三方测评。市委、市政府还将重大文化活动及项目纳入“民生工程”,纳入各级目标管理;并建立了重大项目绩效考核机制。
三、成都城乡一体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框架,推动公共文化的各项立法进程
一是推动制订《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明确政府职能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政府职能转化,明确市民文化权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鼓励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法治框架。二是推动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立法。例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办法,以及相应的政府购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对志愿组织发展的促进办法以及规范化、制度化的组织管理等。三是完善成都市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消除其中不匹配、相互冲突的条款,让现有政策可以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及立法的理论研究,总结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规律,推动形成相对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资源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政区公共文化资源协调机制,提高配置效能,实现优质文化资源流动共享。二是要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进行修编,基于城市空间及功能的不断变化,以及城市公共文化资源总体缺乏且分布不均的情况,突破部门格局、利益格局和行政格局,为未来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留出发展空间。三是要制订《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及资源的省情调研和课题研究,摸清公共文化的家底,结合成都城市发展中长期规划、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对成都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中长期规划,确立远景目标和近期任务。规划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动态化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因地制宜建设基层社区文化设施。对发展中新区,要预留足够的文化空间;对正在变化和拆迁中的社区,多使用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动态服务;对旧城区特别是设施明显匮乏的社区,要尽量协调公共文化场所或利用现有民营空置场所或设施,多提供流动服务。第二,差异化发展原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设立老年人活动室或儿童阅读室;区级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可根据本地区行业、区位特点发展特色图书、特色文化馆藏;省、市级图书馆则走精品路线,发展精品馆藏。第三,一体化原则,推动系统内部、资源之间的整合、联动和共享。组建剧院、博物馆、出版发行、影院、影视产业、图书馆联盟,统筹现有文化资源;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集合功能,图书馆可以同时是社区活动中心、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政府服务中心,博物馆可以同时是教育馆、活动室、探究地、休闲地。第四,均等化原则。要按照服务对象的喜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考虑不同人群的工作生活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段提供服务项目,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等。
(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机制,提高服务人才素质
人才吸引上,合理引入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吸纳更多的文化志愿者;在人才培训上,采取蹲点指导、培训指导、城乡互动指导等方式,与社会培训机构(专业机构或公益组织)合作,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提供文化志愿者培训;在人才保障上,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职称制度,推进公益性文化机构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
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政府办文化、去行政化的问题。可借鉴日本的委托公益性财团法人管理办法,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独立经营管理,公益性、盈利性兼容并蓄,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建立文化非营利组织培育制度,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范围;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托管”制度,引入专业文化管理机构解决基层又管又办的难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共治分权”制度。对于文化资源的分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服务的提供,形成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共治格局以及分权模式。(五)建立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搭建统一资讯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站,加强与媒体合作,开展对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剧场的集中统一宣传,每天发布最新展览、讲座和活动信息;延伸社区宣传渠道。透过红旗、互惠超市等社区零售店终端,配送文化信息宣传单,每月一换;在社区报栏张贴海报;利用短信、微信、微博、网络、报纸、宣传片等实现全方位覆盖;扩大对外影响力。加入全国、国际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网站。
(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
健全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以市场和群众评价为基准,全面科学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管理和监督的自觉意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市(区)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进行高社会化的文化服务质量评估与考核;建立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基层党委、政府、村居、社区的“文化惠民”工程绩效可与经济工作直接挂钩奖励;在民营机构、非政府组织中积极培育评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单位(户),表彰奖励公共文化服务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