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论文(通用3篇)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论文 篇一
标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与挑战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入侵是一种常见的安全威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发展、挑战、解决方案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网络入侵是指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行为,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被广泛应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和识别网络上的入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损害。本文将介绍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基于签名识别的方法,通过比对已知的攻击特征来检测入侵行为。然而,这种方法对未知的攻击无能为力,容易受到攻击者的绕过。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进化,基于行为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应运而生。行为分析方法通过对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识别异常的行为模式,从而检测入侵行为。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检测效果,并具备一定的自适应性。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不断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网络入侵行为日益复杂和隐蔽,传统的基于签名识别的方法容易受到绕过攻击。其次,大规模网络流量的处理和分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高效的算法和技术支持。此外,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还面临着误报率高和漏报率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引入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自适应性。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另外,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和防范意识,减少网络入侵的发生。
五、结论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为网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通过引入深度学习技术和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效果和性能。此外,加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相信,在不断的研究和努力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将会更加完善,为网络安全提供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Zhang, C., & Zou, D. (2019). A review o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In 2019 IEEE 3rd Advanc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es, Electronic and Automation Control Conference (IMCEC) (pp. 2130-2133). IEEE.
[2] Moustafa, N., & Slay, J. (2016). The evaluation of Network Anomaly Detection System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UNSW-NB15 dataset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KDD99 dataset. Information Security Journal: A Global Perspective, 25(1-3), 18-31.
[3] Alazab, M., Hobbs, M., Abawajy, J., & Cheng, F. (2016). Security challenges of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Computers & Security, 56, 84-10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论文 篇二
标题: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挑战
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物联网安全技术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然而,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技术、挑战、解决方案
一、引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和通信的各种设备和物体。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物联网安全技术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的物联网安全技术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例如防火墙、加密算法等。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因此,新的物联网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当前,物联网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安全监测等方面。例如,基于密码学的身份认证技术可以确保物联网设备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访问控制技术可以限制物联网设备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保护技术可以保护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隐私和机密性;安全监测技术可以检测和识别物联网设备上的安全威胁。
三、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物联网安全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庞大,规模广泛,管理和维护困难,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其次,物联网设备通常具有资源受限和计算能力低的特点,传统的安全技术难以适应。此外,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往往受到生产商和用户的忽视,容易受到攻击。同时,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通性也给安全带来了挑战,需要解决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安全性问题。
四、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加强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生产商和用户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和防范意识。其次,推动物联网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提高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外,引入新的安全技术,例如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加强物联网设备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
五、结论
物联网安全技术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然而,当前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通过加强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意识教育、推动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引入新的安全技术以及加强监测和管理,可以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相信,在不断的研究和努力下,物联网安全技术将会更加完善,为物联网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Atzori, L., Iera, A., & Morabito, G. (2010).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 Computer Networks, 54(15), 2787-2805.
[2] Roman, R., Zhou, J., & Lopez, J. (2013). On the features and challenges of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distributed Internet of Things. Computer Networks, 57(10), 2266-2279.
[3] Zhang, T., Liu, Y., & Liu, J. (2019). A survey on Internet of Things security.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126, 23-4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论文 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各种网络连接更加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信息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安全现状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对
于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是病毒、网络黑客和远程监听等网络安全威胁也成为了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关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网络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互联网和网络应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日益普及并更加复杂,特网上频繁发生的大规模黑客入侵与计算机病毒泛滥事件是互联网和网络应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互联网本身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每当有一种新的攻击手段产生,就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这些攻击手段利用网络和系统漏洞进行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瘫痪。
蠕虫、后门、DOS和Sniffer等是大家熟悉的几种黑客攻击手段。
这些攻击手段却都体现了它们惊人的威力,时至今日,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几类攻击手段的新变种,与以前出现的攻击方法相比,更加智能化,攻击目标直指互联网基础协议和操作系统层次。
从Web程序的控制程序到内核级Rootlets。
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网络安全如果不加以防范,会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应用。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
1.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因为其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
未来计算机病毒的摧毁力度将越来越强,隐蔽性和抗压性也日益增强,这些病毒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而言无疑是定时炸弹。
2.恶意攻击。
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
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
3.软件漏洞
任何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不能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而这些缺陷和漏洞恰事前非法用户、黑客进行窃取机密信息和破坏信息的首选途径。
4.操作员不当操作
安全设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对于系统漏洞的不及时修补以及不及时防病毒都可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破坏。
5.有缺乏效评估和监控手段。
全面准确的安全评估是防范黑客入侵体系的基础,它可以对将要构建的整个网络的安全防护性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评估, 并保障将要实施的安全策略在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
但在现实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更多注重的是事前预防与事后弥补,在事中评估和监控方面有所欠缺,这直接造成网络安全的不稳定。
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的总称。
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与安全区域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
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的信息进入。
通常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法有两大类:以“防火墙”技术为代表的被动防卫型和建立在数据加密、用户授权确认机制上的开放型网络安全保障技术。
“防火墙”(Firewall)安全保障技术主要是为了保护与互联网相连的企业内部网络或单独节点。
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并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
防火墙一方面通过检查、分析、过滤从内部网流出的IP包,尽可能地对外部网络屏蔽被保护网络或节点的信息、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某些危险地址,实现对内部网络的保护。
实现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网络级防火墙(也叫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
2.安全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为通信信息流或数据提供机密性的保护。
还为实现安全机制起主导或辅助的作用。
加密的算法则是一种对于信息的编码规则,它也是编码与译码依赖于密钥的参数。
用户使用该规则就可以在密钥的控制下将明文的消息改为密文,使用译码规则就可以将密文还原为明文。
没有正确的密钥则无法实现加密或者解密的操作,非授权用户则无法还原加密的信息。
密钥是有其特殊性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算法为des和各种变形、idea以及aes、rc5算法等。
非对称密码的算法较为著名的有rsa、圆曲线算法和背包密码等。
3.入侵检测技术
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
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管理和检测。
4.备份系统
备份系统可以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和系统信息。
对系统设备的备份。
备份不仅在网络系统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时起到保护作用,也在入侵者非授权访问或对网络攻击及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起到保护作用。
5.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又名电子签名,包括在身份认证、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和匿名性等方面的应用。
主要有两个过程,即签名者用给定的数据单元来签名,接收者验证此签名。
这种技术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在电子印章和商务合同中经常采用,还有电子邮件安全协议族和安全电子支付协议等密钥分发都是采用的数字签名技术。
6.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技术又被称为鉴别或者确认,是通过验证被认证的对象是一个或者多个参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来证实该对象是否符合或有效的过程,用以保护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身份认证在金融、保险、电信和医疗、公安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等特别注重网络安全的领域都亟需该技术的支持。
目前的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两类:传统身份认证技术和双因素身份认证技术。
7.防病毒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
在病毒防范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
单机防病毒软件一般安装在单台PC上,即对本地和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采用分析扫描的方式检测、清除病毒。
网络防病毒软件则主要注重网络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从网络向其它资源传染,网络防病毒软件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删除。
8.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网络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的共同努力,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小一切非法的行为,尽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
同时,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规范化管理力度,大力加强安全技术建设,强化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产业发展到今天,网络信息的安全对我们社会生活甚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和应用情况在不断更新。
引入新设备、新软件和新的应用,都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
攻击技术每天都在发展,新的攻击机制不断出现,新的攻击机制决定了新病毒和新的'黑客攻击手段会对原本已经比较安全的系统造成新的威胁。
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我们的网络安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入侵者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安全威胁的防范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结合这些新的技术动态、人员动态和管理动态进行定期的安全性改进和完善,才能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
【摘 要】本文介绍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概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要素及通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提出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剪裁,完成自己的风险评估实践。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指确定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每一种资源缺失或遭到破坏对整个系统造成的预计损失数量。
是针对威胁、脆弱点以及它可能导致的风险大小而评估的。
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目的就是:企业能知道信息系统中是否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并估测这些风险将会造成的安全威胁与可能造成的损失,经过这些判断来决定修复或者对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够有效的保护企业信息,但同时它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备相应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同时也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2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之一。
风险评估工作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充分体现,它能够把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控制关口前移,超前防范。
针对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使用、维护等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安全问题。
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行,可以使企业在充分考虑经营管理目标的条件下,对信息系统的各个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系统发展的安全需求,有效的避免事后的安全事故。
这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它很好地体现了“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它确保了信息系统安全、业务安全、数据安全的基础性、预防性工作。
因此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需要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
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使命:一个组织机构通过信息化形成的能力要来进行的工作任务。
使命是信息化的目的,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不能实现具体的工作任务是没有意义的。
对企业来说,信息系统的使命是业务战略。
依赖度:一个组织机构的使命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依靠程度。
依赖度越高,风险评估的任务就越重要
资产:对组织具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策略保护的对象
资产价值:体现了资产在重要程度或敏感程度上的表现特征。
作为资产的属性,资产价值同时也是对资产进行识别的重要内容。
威胁:一般指会对系统或组织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希望事故潜在起因。
脆弱性:可能被威胁所利用的资产或若干资产的脆弱环节。
通常脆弱性也被称作是弱点或漏洞。
威胁是外因,脆弱性是内因,威胁只有通过利用脆弱性才能造成安全事件。
风险: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两种,分别是由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是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
残余风险:就是指在安全保障手段之后,防护能力有了提升,但是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
安全需求:为了保证组织机构能够正常的工作,因此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的要求。
安全保障措施:为了降低脆弱性,应对威胁,保护资产而进行的预防和控制意外事件的后果,检测、响应意外事件,使得灾难恢复迅速,同时打击信息违法行为而采取的各种实践、规程和机制的总称。
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
目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大量成熟的过程指南和最佳实践,但风险评估过程的本质是搜集资产、威胁、漏洞、影响等资料和数据,其过程和流程有一定的通用性。
4.1 识别和特征化系统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评估的工作范围,界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边界,并识别和特征化工作范围内信息系统的各种资产、支持的业务流程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等。
下图是一个信息系统描述规范:
4.2 识别和特征化漏洞
漏洞是在信息系统、系统安全程序、管理控制、物理设计、内部控制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来获得未授权的信息或破坏关键处理的弱点。
识别和特征化漏洞工作的目的是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漏洞列表。
一般常用的识别系统漏洞的方法包括:
(1)使用以前的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异常报告、权威机构发布的漏洞列表等;
(2)使用漏洞扫描工具、渗透性测试等主动的、系统化的测试方法;
(3)开发和使用安全检查列表,对实际系统进行配置核查。
4.3 识别和特征化威胁
威胁是能够通过未授权访问、毁坏、揭露、数据修改或拒绝服务对系统造成潜在危害的任何环境或事件,具体而言,威胁是一个特定威胁源成功利用一个特定漏洞的潜在可能。
威胁的具体描述没有严格规范,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根据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环境的实际来识别威胁。
4.4 识别和特征化安全控制措施
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除了分析漏洞和威胁,同时也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技术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和物理控制措施。
技术控制措施是综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固件中的保护措施。
如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识别机制、加密机制、入侵检测软件等。
管理控制措施指的是管理运行和控制的保护措施。
如安全策略、操作维护标准等。
物理安全措施是指保护物理和环境安全。
如重要资料柜加锁等。
4.5 确定可能性
完成系统信息、漏洞、威胁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的搜集和分析后,下一步需要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序。
风险就是后果和可能性的产物。
通用公式为:风险=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此负面事件的影响(后果)
给定威胁源执行潜在漏洞的可能性可以用高、中、低进行描述。
可能性级别 可能性定义
高 威胁源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并且已有的控制措施对其无效
中 威胁源有动机和能力,但已有的控制可能可以迟缓漏洞的成功实施
低 威胁源缺少动机或能力,或已有控制可以防止或极大地迟缓漏洞的实施
4.6 分析影响
从风险的最基本原理公式可以看到,要得出风险,需要计算威胁的影响。
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安全事件的影响是通过危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体现的。
因此,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量级(高、中、低)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安全目标的受损程度来确定。
失去完整性:由于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对数据或信息系统的非授权修改。
失去可用性:信息系统功能和操作对其终端用户不可用。
失去保密性:受保护的数据和系统信息非授权访问、暴露。
4.7 确定风险
通过分析和确定了安全事件影响和可能性后,可以使用风险基本原理公式进行风险结果计算。
在定性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级别的确定可能会相对主观。
其基本方法是为每种威胁可能性级别指定概率,为每种影响级别指定数值,最后确定风险区间等级。
如高威胁可能性的概率是1.0,低影响级别为10,则风险为1.0×10=10
风险等级:高(>50~100),中(>10~50),低(1~10)
4.8 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和推荐安全控制措施
通过风险评估,得出风险的高中低等级,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从而为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依据。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信息安全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在实际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应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和企业管理要求对评估过程进行剪裁,结合国内外标准规范,完成自己的风险评估实践。
参考文献:
[1]吴世忠,江常青,彭勇.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