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临床医学论文【最新3篇】
PICC临床医学论文 篇一:PICC置管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PICC(经皮导管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PICC置管来进行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然而,PICC置管在一些特定患者群体中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本文旨在探讨PICC置管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PICC置管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心静脉通路,可以有效地输注药物和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可能会引发VTE。研究表明,PICC置管在插管时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血栓形成。
针对PICC置管可能带来的VTE风险,一方面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患者进行PICC置管,尽量避免在高危患者中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首先,应严格掌握PICC插管的技术要求,避免损伤血管内皮。其次,在插管后,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栓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及时监测血栓形成的情况。同时,要加强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如何正确使用PICC置管,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VTE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等。对于需要继续使用PICC置管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一些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药物等。
综上所述,PICC置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因此,在使用PICC置管时,应谨慎选择适当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对于已经发生VTE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PICC临床医学论文 篇二:PICC置管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PICC(经皮导管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一种可靠的中心静脉通路,已经成为癌症患者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的首选方式。本文旨在探讨PICC置管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并评价其临床价值。
PICC置管相比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具有许多优势。首先,PICC置管插管操作简便,相对无痛苦,并且可以在门诊或病房进行。其次,PICC置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持续使用数周甚至数月,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频繁更换导管的次数。此外,PICC置管的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如感染、血胸、静脉狭窄等。因此,PICC置管在癌症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PICC置管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PICC置管可以确保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其次,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PICC置管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降低了治疗成本。
然而,PICC置管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PICC置管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护理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并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另外,PICC置管的并发症虽然较少,但仍然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PICC置管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相对安全可靠。然而,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监测,以确保PICC置管的有效应用。
PICC临床医学论文 篇三
PICC临床医学论文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以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中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留置PICC患者观察组(5例)穿刺局部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其他100例无感染患者进行对照,总结穿刺点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2、判断感染的标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义的局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
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3、结果
在留置PICC过程中,加强预防处理,可有效降低穿刺点的感染产碱假单胞菌发生率。
二、分析引起留置PICC管穿刺点感染的相关因素
我们根据对照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可能因素:
(1)护理操作因素
1、护士操作欠熟练,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反复穿刺。
2、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在肘窝穿刺),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穿刺最佳。
3、操作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加强巡视有关。
4、与导管置入后固定是否牢固有关。
(2)与导管的材质有关,有些导管材料有利于血栓形成,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1、与应用的化疗药物及患者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有关。
2、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如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大剂量化疗后白细胞“零”期,炎性反应极弱等。
3、与患者对留置PICC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有关。
三、预防感染
鉴于较高的感染发生率,我们对B组留置PICC的患者加强了预防处理,具体如下:
(1)预防护理,预防感染
加强护士PICC置管术的操作培训:可行的、周密的预防规范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对降低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合格的护士进行穿刺,术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坚持洗手制度,穿刺前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减少皮肤细菌移居体内机会,三遍酒精,三遍碘伏(不脱碘,以便不断有碘离子释放,达到长效消毒作用),消毒范围10×10cm,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碘伏自然待干,穿刺时要避开局部感染灶。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等。置管中,操作者技术要熟练,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感染几率。如进行缝扎固定,注意固定不能过松而致导管脱出,也不能过紧压迫皮肤造成皮肤局部坏死,增加感染机会。置管后,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保持局部覆盖无菌贴膜干燥(透明贴膜为宜,便于观察穿刺点变化),减少皮肤感染。穿刺后24小时内更换无菌敷料,纱布敷料至少每2天更换1次,透明贴膜至少每7天更换1次,天气炎热、汗液浸湿或贴膜松脱、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贴膜。妥善固定导管,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可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导致导管感染产碱假单胞菌。
(2)谨慎选择导管,预防感染
选择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导管,此类导管柔软,生物相容性好,不良反应少。对应用有明显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情况,并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穿刺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白细胞计数、有无全身潜在感染源等。加强对患者携带PICC的日常护理宣教,穿刺24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导管刺激穿刺点,注意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淋浴时注意保护敷料避免浸湿,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观察。加强巡视,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发红,硬结、压痛及分泌物,各种操作严格无菌技术规范。
(3)感染的处理
及时更换敷料,适当增加更换频率。如穿刺点有白色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将分泌物清除,同时用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局部或穿刺点局部应用2%碘酊。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全身乏力、倦怠、寒战等症状,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做培养,及时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遵医嘱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及局部情况。
四、讨论
PICC管为肿瘤化疗患者及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而穿刺点的感染成为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研究发现,临床上尽可能避免PICC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预防处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留置PICC局部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从而更加充分发挥了PICC管的优点,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