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实用6篇】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一
标题:人生信仰的力量:引领个人生活的方向
导言:
人生信仰是指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追求,它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在引领个人生活方向上的作用。
主体:
一、人生信仰赋予生活意义和价值
1.1 人生信仰提供人们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人生信仰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有所追寻和思考,它使人们有了追求幸福和成长的动力。例如,基于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信生活是神圣的,他们致力于追求与神的联系和遵循神的教导,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有了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1.2 人生信仰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区分善恶,明确人生的目标和责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基于人道主义信仰的人们强调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这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和善良。
二、人生信仰引领个人生活方向
2.1 人生信仰提供道路和指引
人生信仰将个人的生活纳入一种更大的宏观视角中,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道路和指引,帮助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和选择时更加明确和自信。例如,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信神的旨意和指引,通过祷告和信仰实践来获得对生活的指导。
2.2 人生信仰提供心灵慰藉和支持
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充当着心灵的支柱和慰藉。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人们可以通过信仰找到希望和力量。例如,基于佛教信仰的人们通过冥想和修行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结论:
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赋予生活意义和价值,引领个人生活方向。人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从而在个人生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和成长。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二
标题:人生信仰的价值:塑造个人品质与促进心灵成长
导言:
人生信仰是指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和信仰,它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人生信仰对个人品质的塑造和心灵成长的促进的重要意义。
主体:
一、人生信仰塑造个人品质
1.1 人生信仰培养坚韧和毅力
人生信仰使个人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和毅力。在信仰的指引下,个人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例如,基于基督教信仰的人们相信神的旨意和保佑,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坚守信仰并积极应对。
1.2 人生信仰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心灵
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的善良和宽容心灵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个人更加关心和关爱他人,以及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例如,基于伊斯兰教信仰的人们强调慈善和公正,他们努力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并接纳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
二、人生信仰促进心灵成长
2.1 人生信仰提供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人生信仰为个人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机会,使个人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对信仰的思考,个人可以不断成长和发展。例如,基于佛教信仰的人们通过冥想和觉察来认识内心和面对自身的缺点,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
2.2 人生信仰提供心灵安抚与平静
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充当着心灵的安抚与平静。在面对焦虑和压力时,个人可以通过信仰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例如,基于道教信仰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和与自然融合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论:
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塑造个人品质,促进心灵成长。个人应该积极探索和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从而在个人生活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品质和成长。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三
摘 要:
作为一种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内容,信仰的存在是价值理想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最高价值的信奉与确认,它涉及到生活价值导向的本质问题。从社会角度分析,人生信仰是通过民族、社群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最终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其社会意识形态特征极其显著。然而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生信仰则是作为一种成熟的个体意识表现在生活实践当中,且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导向来合理分配个体的社会行为,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对人生理想及价值进行确认的同时,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基础经验还是后天感悟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 :
人生信仰;价值观点;个人生活;重要意义
人生信仰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对弈,然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价值观念问题探讨,而是从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领域来折射出整个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内涵,是统摄性价值观念的呈现过程。从信仰的形态分析,通常我们将信仰划分为社会理想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两个范畴,本文着重探讨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具体到个人人生信仰的内涵,侧重从生存意义及生存价值方面来隐射出人生信仰对生活及命运的指引,通过对人生状态的把控来更好地实现个体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信仰危机已然出现,我们必须正视信仰危机的处理,更好地彰显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导向作用。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
个体的存在表现为鲜活的生命体征,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文化环境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分析,个体的精神追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社会条件及精神环境的特殊性,个体的人生价值理想及文化心理结构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一独特的思想价值及心理结构正是人生信仰的内涵所在。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需要对自身的生活意义进行规划,这是漫长人生历程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建立在思想和行为基础之上的个体价值观呈现。很大程度上,人生信仰表现为个人生活的一种直觉与意识,这是与人生观相区别的内容,更是人生信仰的显著行为特征。不可否认,人生观是对个体情感、价值及生存目的的必要导向,然而人生观中的价值理想也需要与人生信仰中的生活态度相对应,从个体的存在意义方面来阐述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促进意义。
(二)人生信仰的特点
1.实践性
个体实践活动从本质上分析表现为个体创造的过程,实践的同时也是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主观意识导向下个体获得自由与解放,这既是对物质生活世界的满足,更是从精神升华方面来突出人生信仰的实践性特征。
2.神圣性
与一般信念不同的是,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有着重要的统摄作用,这一神圣性特点是不可撼动的,正是在这样神圣关系下实现了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这一神圣性特点还强调人生信仰的执行过程需要全神贯注,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指导人生信仰的走向。
3.社会性
作为社会的产物,意识的形成是极其抽象的,然而意识同时也是个体思想价值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一形式本身具备了显著的社会性特征。
二、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信仰是个人生活的本质需要
作为个人生活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并非表现为细小的组织结构,而是与个人生活的根基一脉相连,是人生意义形成的重要推动力。这显然不同于宗教宣称的任何个体都需要崇尚对神灵的信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信仰的存在对于个体生活确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信仰的存在也并非如其余事物那般容易被个体感知,它更多的表现为个体深层次的体验与精神需求,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文化内容。从洪荒年代开始,人类关于信仰的追求就不曾停止过。人生信仰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涉及到世界观的形成内容,同时还是一种个体发展的趋势导向。随着现代生活的越发复杂化,个体关于同一现象的认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正是诸多人生困惑形成的根源所在,人们迫切需要通过道德和行为指引来获得心理释放。除了一般体验之外,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还表现出某些特殊体验,这是个体内心状态神圣价值与理想的一种呈现。这一神圣感的形成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需求,它与个体的体验和感知密切相关,然而这也并非精神感官的刺激与心理愉悦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感悟和洗礼,是灵魂的皈依与再生。真正的生活并非衣食无忧,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能够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到心灵上的慰藉,不贪图世俗物质满足,而是追求更加恒久的生存意义,这正是信仰呈现出的人生真谛。
(二)信仰赋予个人生活更多的定力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定力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这一坚定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内心的平衡点。没有了定力的人生就像颠簸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没有了方向,随遇而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很难真正找到心灵的港湾。人生信仰的存在正是对思想和目标作出重新规划,形成强而有力的目标指引。信仰的存在本就是执著的,否则定力的形成也会变得多余。作为人生实践的一种动力,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是人生实践中的不竭动力,在足够的动力作用下力量的集聚才越发具有生命价值。个人生活中,定力是无处不在的,在各种困难和阻碍面前,定力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前进,与此同时,人性本身有着弱点和惰性,我们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因此定力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一定程度上,信仰就是一种定力的呈现,理想与信仰的形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三)明确奋斗方向,丰富精神生活
作为一种高级需要存在于个体生活中的信仰并非是人生的奢侈品,信仰的存在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非低层次需要的个体才需要建立人生信仰,人生信仰是物质生活不能取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与别类精神需要也有着本质区别,既不同于知识学习的心理需要,也与感情交流及艺术享受等精神需求有着一定差别。无论何种知识层次的人,都依赖于信仰作为支撑,尽管在信仰需要方式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然而其本质内容却是相近的。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当基本物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就偏向于对信仰的依赖,进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信仰需求。明确奋斗方向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所在,人生力量的呈现需要建立在明确的发展方向基础之上,否则精力的分散显然不利于人生成果的汇聚,甚至还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可见,缺少了正确的人生引导,理想甚至还有可能步入歧途。
区别人与动物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在于精神生活方面,而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是对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精神境界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伴随社会发展,对于个体而言精神世界的涵义势必将更加深刻。个人生活中人生信仰的存在是对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有效保障,这也日渐成为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作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人生信仰实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有效统一,在有序的整体环境中避免了价值观紊乱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与丰富。在更高的人生目标追求下,人生信仰的建立在精神内容理解方面也势必将更加透彻和全面。
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系统中的信念与信仰面临重新选择的格局。人们不禁对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持怀疑态度,然而全新的理想信念模式还未建立,这也促使信仰危机问题的产生。然而理论界对此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认为“信仰危机”的提出过于严重,用“信仰困惑”或是“道德失范”来代替“信仰危机”似乎更加妥当。实则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问题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人生信仰的存在,信仰危机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从社会角度分析,信仰危机更加趋向于一种社会总体状态的呈现,它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对于精神世界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个体生活角度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却是个体精神状态与生存处境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影响。特定时期内,社会变革问题的产生自然会对社会的各方各面产生影响,随着社会层面信仰危机的扩大化,个体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反过来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考察,也需要从个体维度及社会维度两个方面展开。当前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转折关头,我们需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人生信仰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突出精神支柱的权威性,将社会秩序从精神困境中解放出来,避免社会信仰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而导致人生信仰出现偏差;其二,由于思想观念及科学知识的进步导致人生信仰在表现形式方面出现不同的情况;其三,当前社会制度导致信仰方式出现了全新的制度与规划。由此不难分析,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状态存在的人生信仰,其信仰危机的产生也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有所呈现,这是人生信仰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必然趋势。一旦这样的信仰危机得到缓解,不仅会对个人生活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同时在信仰状态呈现方面也将更加稳定。可见,信仰危机也可转变为正向的社会发展动力,我们需要正视信仰危机的产生,并通过改变进一步优化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促进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生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源于个体的主观状态,并且通过行为限制来达到生活引导的目的。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人生信仰的存在不仅赋予了生活全新的发展意义,甚至还作为一种前景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来更好地指引个体的精神世界发展。信仰的理智、健全、现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仰的实用性,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信仰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国际发展趋势的变化,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信仰观无疑是一种考验,信仰危机的产生是信仰困惑放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若是不能正视人生信仰的重要意义,就势必将淡化信仰的控制力,进而导致社会发展观念失衡,这是人生信仰研究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2)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畸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2003(2).
(3)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4)郑敬高.政治信仰的变革与信仰危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2).
(5)夏鑫,祁松.试析目前我国存在的政治信仰危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申来津.信仰:精神的意蕴与表征[J].学术论坛,2003(2).
(7)王宏伟.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四
谈信仰,也许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眼里会认为这是个很迂腐的话题。因为早有人说:这是个没有信仰的年代。面对着我们正处于疯狂和无序阶段的社会时,极度膨胀的物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芸芸众生再也不能平静的把那片心灵的麦田守望。人们浮躁的生活,思想精神也跟着一并无序和迷茫。当命运无从自我把握的时候,我们把自己交给了神,任由上帝来主宰。或干脆摔破理想和追求,把信仰堕落为金钱的崇拜。但如果没有信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当人们在忙忙碌碌为取得物质心理平衡的时候却又感觉自己盲目的如同一只蝼蚁在爬行。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我们发现人需要一点纯真,一点执着,让游荡的灵魂来停泊;需要在心灵中拨亮一盏烛光,照耀着前进的方向,滋养着希望的生长。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再也不能单独的要求教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如今教师的心理也毫不例外的打上了这时代的烙印。这几年有关教育、教师的负面报导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对于当前教育的危机曾有人精辟的作了归结:利益驱动、功利至上;只想创收、不尽职守;学术腐败、贻害后代;道德沦丧、违法也干。我们的报纸、媒体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大加谴责鞭笞的同时,却不能把批评孤立于这时代的背景之外,这正是时代真实面貌的大折射,窥教师一斑,知社会全貌。相比在同时代的各行各业中,教师的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劳动繁忙,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窘境难堪。甚至教师的某些权利有法不依,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黑暗,这一切都在伤害着教师的心,侵蚀着教师圣洁的灵魂。失落了的心从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有之;"身在曹营身在汉"的有之;以"教师也是人"的响亮口号而混同于一般的人而随心所为的有之。这时代的教师前所未有的拥有着双重的人格,一方面在学生的面前扮演着师道尊严的角色,但一踏出校门便发觉自己卑微渺小。忙着想方设法赚钱的老师面临着人人喊打、提心吊胆的尴尬境地;即便有偏安一隅执着教鞭的又时时感叹教师前途的渺茫。每一个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对自己职业的痛苦矛盾和挣扎。当教育这片最后的净土也不再"纯净"的时候,这也便成为这时代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千百年来教师的职业一直神圣,孔子被奉为神明,在许多农村神龛中,供奉的主要牌位就是"天地国亲师",如今的教师又戴上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丽光环。毫无疑问,教育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一只巨大的车轮,教师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都是科学的道理。中国俗话说:男的怕入错行,女的怕嫁错郎。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碰撞,教师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子,看待自己的职业,寻找自己的出路呢?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过:"我到很晚才知道教师并不神圣,并不是一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事业。面对社会的血雨腥风,教师只能在精力许可的条件下守着那间教室、那班学生,那间被称做学校的庭院。"这位时任上海艺术学院院长同为教师的文化巨匠的话透出彻骨的冰冷,但却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理性的正视。当我们还为这样的话深感不平,甚至觉得受到愚弄的时候,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早已大师有大气魄的说出:"当教师还是我们的职业的时候,我们就要向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疼他、爱他,独守心灵的那份宁静。"所以他成功了,在许多人认为贫瘠的土地上开拓出了一条灿烂的金光大道。也许有人认为:教师象女人,越老越不值钱;教育家像酒,越老越香甜,而在许多的土壤里是培育不出教育家的。但在一个圈子里,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每一个层面上的人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圈子,这些圈子只不过有大小之分,却很少有机会交叉,我们都有被圈子里的人尊重的需要。记得美国大片《特洛伊》里希腊的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对阿喀琉斯说"如果你不参加对特洛伊的战争,你的名字将仅仅在你的孩子、孙子身上记住你,但你如果参加了这场战争,你的名字将永远写在历史的丰碑里。"我们虽然已经远去了英雄的时代,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类还一直为历史能记住自己的名字在不断进取,奋斗不息。而作为一个好老师,我们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以自己的方式留在许许多多的孩子的记忆里,我们的生命在千千万万的学生的身上进行了延续,我们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
如今,许多的教师在为寻找自己生命方向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当一个好老师,当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自我认可的好老师,我们便在任何时候都有了生命的支点,生活的全部乐趣。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05-01
信仰本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然而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信仰却被人们无情的践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然而在“利”与“义”进行激烈碰撞的市场经济中,很多人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不断下降,人们最基本的信仰渐渐丧失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精神文化缺失和道德滑坡的现象,大学生信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对自己的信仰表现出迷茫,有着消极、颓废的不良倾向。大学生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如洪流般涌入中国,而大学生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已经在很多人心里生根发芽。时至今日,很多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很陌生,而对西方的节日却极度疯狂的崇拜,并且以过洋人的节日为荣。
(二)反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奉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绝大部分大学生持反感态度,认为太过枯燥、虚假、不可实现;针对国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不能辩证地看待,而是片面地埋怨中国的腐败,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却盲目追求自由和浪漫,例如,对大学生而言,校园爱情早已不再讳莫如深,而是公开化、开放化。受到西方电视广播和网络及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更加注重心灵的释放,过度追求自由、独立和浪漫。
(三)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残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折射。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增强,实用性成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信仰出现迷茫和空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这主要表现在:
(一)西方文化入侵和侵蚀。改革开放让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文化领域也成为不设防的领域,受西方的“和平演变”是无形的但影响却更深更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对西方文化的狂热就是这一问题的尖锐体现。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我国进行渗透。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外,美国还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并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侵蚀着很多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了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达到其确立的文化主导地位。以既公开又合法的渠道主导着他们的文化消费倾向,把自己的文化不断向全世界灌输,企图把一个礼仪之邦催生成:“本土文化弱势,西方文化强劲”的状况。
(二)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为了“上大学”。学习成绩成为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绝对方面,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信仰培养。而到了大学,各自学习自己专业知识,却很少有机会学习人文学科,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情绪无法宣泄而选择用低级趣味来麻痹自己。现在,很多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几乎没有什么认知,更谈不上对高雅艺术的追求。精神上的迷失,加剧了信仰的迷茫与缺失。近几年,大学生跳楼自杀、砍死教授……这种种现象无一不体现了大学生理想的失落和虚无的生活态度。在校园内,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读书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沉醉在爱河之中,有的奔忙于商业活动,有的无所事事成天混日子。因此,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是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并存。一方面,我们当前教育体制是片面的变相鼓励追求升学率,尤其在中学阶段,这样势必会导致校方忽视对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培育。在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高校德育工作者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因为一些学生已过了政治信仰最佳培育期,矫正起来有着很大困难。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学也存在着很大问题。通过调查, 有41% 的学生认为“两课”教师是在生硬地灌输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的政治理念。这样,机械重复和强制的意识形态烤烙就占据了德育工作方法中的大部分席位,从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忽略了把正确的政治信仰联系生活实际后,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行为选择的尺度、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属于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因此他们是自身行为能力的主控者,走什么样的路,选择怎样的生活,是大学生自身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而不能一味地把问题推给社会这个大环境。崇高的理想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事事的浪费青春,或者是越来越功利的欲望沟壑。他们很少去思考沉重的生活意义、人生价值,而关心的是生活、情趣,瞬间的快乐体验。大学生们要深刻地反省自己,找到信仰,构建理想,多做学问搞研究,多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充实自我,让心灵美好起来。
三、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对策
大学生信仰危机亟需解决,根据现实情况,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其不可抗拒的强大魅力,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影响不可小觑,从现实看,利用自身的文化魅力来抵抗西方文化的入侵,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民族精神,用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信仰来凝聚力量,不断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使其日益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功能,使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和兴趣,这样才能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真正实现中华
民族的复兴。
(二)注重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工作者必须唤起青年一代的信仰意识、团结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唤起民族之魂,摈弃从前的机械灌输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社会、学校和个人多方合作,多管齐下。大学生信仰的重塑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就社会而言,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尊崇道德伦理,对于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要一味地关注成绩和升学率。而作为大学生自己,应该抛弃低俗的行为习惯,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涵养。
总之,信仰是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崇尚和选择,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较幼稚和肤浅,必需依靠学校的正确指引和社会的帮助,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郑润权.陈扬.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时.2008
[3]赵志勇.论大学生信仰的确立 []].教育与职业,2008
[4]颜吾佴.荆学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
论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论文 篇六
传统年画是同宫廷绘画、文人画相对应的,在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或者美术性质尚未分野之先,传统年画同其他美术有着共同的源头,而在我国历史记载中,鬼神题材是最为原始的题材之一。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事实上,鬼神题材也是年画的起源,年画起初为“门画”,就是将神仙灵怪画在门上,达到驱邪避灾的目的,宋代以后,印刷术逐渐发达,木板刻印的门神画和其他年画商业化生产日盛。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如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以及朱仙镇木板年画、武强年画等,均有大量的鬼神题材。山东杨家埠年画“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河北武强年画早期以神画为主,有“十分年画七分神”之说。
鬼神是传统年画题材的重要门类,神怪的种类也极为繁多,有天神、地神、人神、动物神、鬼怪等。神仙的取材主要来自佛、道、儒诸神,以及行业祖师等,如观音、土地、灶君、财神、钟馗、关公等。有人认为:“民间信仰的神灵多达三百余位,在年画中出现的也有上百位”。
尽管传统年画的鬼神题材众多,但其目的性是较为集中的,大的方面可分为驱邪避灾、招财纳福、求嗣延寿等。驱邪避灾题材如钟馗捉鬼、秦琼敬德、风伯雨师、五谷神君、土地神、城隍神等,招财纳福题材如赵公元帅、五路财神、文武财神、招宝财神等,求嗣延寿题材如送子观音、麒麟送子、天仙配、伏羲女娲等。近代上海小校场年画《众神图》则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多神信仰。在画中,神界自上而下共有五层,分别以如来、观音、玉皇、关公、天官为中心,收罗了儒释道的佛仙神怪和古圣先贤。
中国传统年画的鬼神题材的丰富多样,对于大多数人也就是司空见惯,这一点是不争事实,而且它依然存在于当今的年画,尽管关于这些鬼神题材的认识已经与古人大相径庭,更多承载了文化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