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论文(优质6篇)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一
标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正文: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建设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例如,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导致原本的森林、湿地和农田被破坏或转化为城市用地,从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和交通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导致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污染了水体、大气和土壤。交通发展则带来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等问题,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都带来了危害。
为了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城市用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工业和交通排放带来的污染。可以通过引入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尾气排放和交通拥堵。
另外,城市化过程中也应注重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可以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居民采取节能减排的行动。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够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二
标题: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策略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文: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模式、温度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模式的不确定性,如干旱和洪涝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洪涝则会造成农田水浸和农作物倒伏,导致产量损失。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温度的升高,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高温会导致作物的蒸腾作用增加,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低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如台风、暴雨和干旱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适应策略。首先,应加强农业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通过建设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其次,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可以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缓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另外,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另外,政府和农民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实施。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取适应措施;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管理,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适应策略,就能够减轻其对农业的负面影响,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三
摘 要: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常见现象、生活活动与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相融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对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积极作用。更多地理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
地理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在南北方的人,为什么北方人的衣橱里的衣服反差更大?……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学生则能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住房特征:北方的平顶屋、南方的尖顶房、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新疆的厚墙窄窗、东北的层层门窗,这些住房特征都深受气候的影响。
影响饮食:“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当然,还可以推而广之,讨论西方人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让学生尝试触摸人的饮食习惯于气候之间的联系。
行的方面:适时让学生讨论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甚至与全球变暖与汽车数量的增长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问题。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些现象
教室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为什么要交换作息时间表?”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大体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而中学生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地理能力的培养无不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地理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地理学应用能力,当然,从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难度小,学生感兴趣。如学习地形知识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南溪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推而广之,学习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识时,让学生分析一下我区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我区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就能初步分析水文特征、土壤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对来的影响。
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经济发展,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例如:在学习关于城市形成的知识时,我给出宜宾市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讨论:有什么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宜宾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学生各抒己见。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学完农业后,让学生学生根据宜宾的农业区位因素讨论宜宾的农业地域类型,讨论内容是自己地区的经济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观点很多……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五、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新闻联播”
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8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超强台风“圣帕”来袭等等,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应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如识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盼关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总之,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四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
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学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培养,它将成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成功教育模式之一。
三、结合身边环境,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开展环保教育
地理资源随处可见,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到了周边的环境。例如,讲“水资源”一节中,我让学生结合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停水的感受来谈谈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学生用真情实感交流,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人人制定节水计划及实施方案。再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时,我联系世界热点问题---油价上涨,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学生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做的,自然会联系到哈尔滨的白色污染,浪费石油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2008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争做环保小卫士。这样学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我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既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习也将更有干劲。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因此,老师要善于汲取生活中的养分,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知识提炼为地理知识,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五
一、运用事例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地理课程生活化现象决定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生活,而要使生活现象走进地理课堂,使地理知识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既学好地理,又了解生活,就必须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服务、实现这些教学目的。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策略建立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之上,教学中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中的重难点,保证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高效性.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学习有助于生活.传统的地理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际生活的融合,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却不清楚地理现象的实际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缺乏学习和教学激情,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丧失学习的本质意义.脱离实际的教学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对社会为前提,以社会生活为标准,进行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潮流所趋,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更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习价值.另外,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提升
.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强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意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主动转换学习思维,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学以致用,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并领悟大自然,通过一些野外的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等,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某些教学模型的设计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全面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最后,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地理知识的教学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比较充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引进生活素材,培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归生活,真正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从生活中进行素材引进,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贯穿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彻.例如讲解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时,学生对“锋面气旋”这一理论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现象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漩涡现象的旋转方向,例如浴缸、马桶等,回到课堂中,教师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作用现象,逐步将学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现象的气流运动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实际生活经验是理论知识的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解有关世界的气候时,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气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天气预报开始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天气状态,逐渐引入教学内容.
2.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促进多向交流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实际的社会事件实现课堂导入,保证情景的创设有贴近感,学生会自觉地将个人状态与社会状态进行联系,加强认识和了解.例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天气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最近几年的气象状态进行实际的分析,如干旱、沙尘暴、洪涝、台风等.2014年,“威马逊”台风引发华南南部地区的狂风暴雨,海南台风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河南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万亩玉米绝收;广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高温少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充实.
3.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习探索能力
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地理是将学生身边的地理教学案例加以利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教学,从学生所处城市或环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与环境的平衡保护、工农业生产灾害和区域地质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更全面地利用和保护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其中,地质灾害形成和防范、板块运动可以结合最近一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如2008年的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的7.1级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市7.0级地震以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等,通过这些事实案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愿意去了解地震形成和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化的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实现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寓教于实际生活经验,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