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论文【优质3篇】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论文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在高职药学专业中,慕课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将探讨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药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慕课的课程内容应该既包含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实践操作的演示。可以通过录制实验操作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技巧。
其次,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互动性的设计。互动性是慕课的重要特点之一,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作业提交和实时答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临床实践,因此慕课的建设应该将实践环节纳入考虑。可以通过在线实验平台和虚拟临床实践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得到及时的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在线测验和作业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互动性的设计、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这些因素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药学专业的发展。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论文 篇二
近年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高职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篇论文将探讨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具有以下优势。慕课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慕课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慕课还可以提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慕课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教师培训、技术支持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其次,慕课的建设需要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评估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引导和激励。同时,如何评估学生在慕课中的学习效果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挑战,有以下建议。首先,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或机构的慕课资源和经验,减少建设成本和时间。其次,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教师需要具备慕课教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故障排除。最后,高职药学专业的慕课建设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和引入学分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慕课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测验和作业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通过合理运用慕课的优势,克服挑战,可以提高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药学专业的发展。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论文 篇三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论文
【摘要】“慕课”是指开放式网络在线教育课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移动式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实现网络课程教学,从而构建现代化教学系统。文章主要针对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药学专业 慕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249-01
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迅猛发展,促使我国医药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药学学科基础和技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社會发展规划,我国将从医药制造大国转变为医药研发强国,医药研发将从仿制转变为主创。因此,重视药学专业教育创新,培养优秀的药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高职医药院校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慕课”的内涵与优点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来源于“Mobile Open Online School”,是指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云技术建设在线教育平台,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限制,让学生利用网络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都能够学习[1]。“慕课”不但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约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慕课在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中的优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研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药学基础知识也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专业内容不断增加,但高职教育课时有限,对于课堂中没有讲完的内容或是没有条件进行实验操作的课程,需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和进一步了解的途径。慕课建设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能够有效更新医药领域最新研发成果,还能够充分补充前沿药学知识信息,从而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途径[2]。同时,慕课教学由于是网络授课,能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传递信息,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软件技术支持,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将教学内容与问题连接起来,例如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随机提出相关问题,只有选择正确的
选项才能够继续观看视频。二、高职药学专业课程慕课建设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提升视频制作能力
在药学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中,教师不能再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而是要适应素质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慕课建设需要药学专业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水平以及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了解最新的药学研究进度,并要具有较好的网络资源整合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慕课教学效率,这就要求药学专业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视频制作能力,教师也要在网络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归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符合现代教育环境变化的要求[3]。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授课形式
课程内容不但要及时进行更新,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在授课形式方面,需要符合慕课教学规律以及当前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一般为10分钟[4]。因此慕课视频时间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将时间过长的视频分解为数个短小的视频,并且在视频跳转过程中设计一些小问题,就像通关游戏一样,只有解答出一个问题之后才能够观看下一个视频,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创造良好的条件
先进的技术以及大量教育资源是慕课建设的基础资源,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要想实现慕课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技术和硬件建设。慕课的应用需要稳定的网络宽带以及高效的传输网络,这就要求院校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并完善校园移动网络的建设,并且需要与其他院校进行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5]。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慕课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在此方面,我国有许多知名高校都已经开展了慕课平台建设,探索联合建设模式。
4.完善网络药学课堂建设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药学专业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而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中获取药学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课堂是慕课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以及教师教育资源,建立完整的慕课教育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药学专业知识结构。利用短小的视频进行完整知识点的学习,还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习题,进行随堂测验,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补充。还可以利用后台反馈系统与教师进行互动,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在看到问题之后进行解答,不断细化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从而提升网络教学的效率。
5.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实训
高职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学生有着较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尤其重要,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设备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无法开展较多的实验实训活动。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虚拟实验实训能够突破上述问题。通过对实验视频的讲解和示范,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知,或者引入虚拟实验系统,以网络软件以及生物仿真引擎为基础,学生能够自行进行虚拟实验实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慕课的出现对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高职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紧跟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慕课建设发展步伐,做好慕课课程建设,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丽娜,浦亚清,邓颖慧等.“慕课+翻转课堂”介导的药学“双证”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16-17.
[2]潘伟男,邓水秀,舒展等.慕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新支点[J].情报探索,2015,23(3):118-120.
[3]于淼,慕善学,徐海燕等.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5,34(11):129-130.
[4]陆征,杨永青.慕课时代翻转课堂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36(12):45-47.
[5]王韵,高明奇,白洋等.“慕课”教学法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