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进贾府谈人物语言艺术论文(优秀3篇)
从林黛玉进贾府谈人物语言艺术论文 篇一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进入贾府不仅给故事带来了新的变化,也展现了独特的人物语言艺术。本文将从林黛玉的语言表达、心理描写和情感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她的人物语言艺术。
首先,林黛玉的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她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比如,在与贾宝玉的对话中,她常常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她曾用“情天孽海”来形容自己的悲苦遭遇,用“嗔通海底月”来形容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这些语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也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林黛玉的心理描写是她人物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通过对林黛玉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情感和思想。林黛玉常常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比如她在贾宝玉面前时常表现出的娇嗔和害羞,以及她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思考和痛苦。这些心理描写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加能够产生共鸣和同情。
最后,林黛玉的情感交流也是她人物语言艺术的重要体现。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语言互动,不仅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反应,也展示了她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交流。比如,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与其他贾府成员之间的友情和亲情。通过她与他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关系。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进入贾府给《红楼梦》带来了新的变化,也展现了她独特的人物语言艺术。通过她的语言表达、心理描写和情感交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她的语言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从林黛玉进贾府谈人物语言艺术论文 篇二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进入贾府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新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人物语言艺术。本文将从林黛玉的言辞思辨、情感表达和意象表现三个方面来探讨她的人物语言艺术。
首先,林黛玉的言辞思辨是她人物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她善于思辨和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言辞表达和思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她常常用自己的言辞来批判社会不公和伦理道德的偏颇,比如她对贾府中的权贵和奢靡生活的批评。她的言辞思辨不仅体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她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
其次,林黛玉的情感表达是她人物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她善于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通过语言来传递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情感表达常常是直接而深刻的,比如她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和对自己命运的感伤。通过她的情感表达,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她的喜怒哀乐。
最后,林黛玉的意象表现是她人物语言艺术的重要体现。她常常用富有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意象的运用来展现自己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她常常用诗词和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她对自己命运的比喻和对贾宝玉的爱情的描写。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她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进入贾府不仅给《红楼梦》带来了新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展现了她独特的人物语言艺术。通过她的言辞思辨、情感表达和意象表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整个作品的艺术魅力。她的人物语言艺术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从林黛玉进贾府谈人物语言艺术论文 篇三
从林黛玉进贾府谈人物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人物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语言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性格、情感、身份甚至地位。
【关键词】恭维语推辞语补错语说服语
《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语言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如在什么环境中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等等,这对我们的和谐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一、恭维语:切合情境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先出场迎接的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后到的王熙风经贾母介绍与林黛玉见面后,随即说了这样一段恭维语: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是:见到林黛玉之前,在“我”的想象中,“天下”不会“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眼见为实,“我”信了!显而见,这第一句话可谓极尽夸赞之能事——说林黛玉是天下第一美女。听到这样的夸赞,林黛玉自然十分受用,但如果仅止于此,在座的迎春三姐妹以及她们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可能就会心中发酸了。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当然会考虑到这些,于是又有了下一句:“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此语显然有“一石三鸟”之效:第一,仍在夸赞林黛玉,她自然高兴;第二,夸黛玉“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实际上是在夸赞迎春三姐妹(她们即是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如此一来,她们及她们的母亲邢、王二夫人能不高兴吗?第三,不长的话语中两次突
出“老祖宗”,旨在迎合贾母之意,也就白不待言了。这儿能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恭维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第二,恭维时可以进行夸张,但须以事实为基础。第三,最主要的是恭维时要注意情境,也就是说,在恭维时还应该注意在场的其他人,切不可为了恭维一方而得罪数方。
二、推辞语:滴水不漏
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按照礼节是要拜见舅舅的。见大舅贾赦未遇准备告辞时,邢夫人却苦留她吃饭。如此盛情,虽却之不恭,但又必须推辞,因为她还要马上去拜见二舅,否则便是失礼,两难之下,我们看林黛玉是如何回话的:“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同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这段话共有前后两句。前一长句包含三层意思:先用“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充分肯定大舅母盛情相邀的美意,以使对方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欣慰感、满足感以及对自己的一种亲近感、认同感;接着用“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语,解释自己必须尽快离去的理由,以使对方了解自己确实不能从命的原因所在,进而加深对方对自己的亲近和认同感;后又用“异同再领,未为不可”一句表示自己改同一定遵命,再次表达了对对方邀请的尊重,以使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进一步增强;最后补上一句——请大舅母谅解,对方也就可以体面地走下“台阶”了。由于这一推辞语不仅态度诚恳、礼貌友善,而且语意圆满、滴水不漏,所以邢夫人自然愉快地接受了黛玉的辞谢。
这儿给我们四点启示:推辞别人的邀请时,第一,须尊重和感谢对方的盛情。第二,须有充分合理的推辞理由。第三,可建议调整时间。第四,须表达歉意,请对方谅解。
三、补错语:精明机变
初到贾府的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但还是在最疼爱她的外祖母面前犯了一次“错”。晚饭后,贾母闲谈中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实话实说”道:“只刚念了《四书》。”对这一回答,贾母虽没说什么,但当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回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此语显然含有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推崇。听到这话,聪明伶俐的林黛玉自然能感受到自己刚才的“失言”。于是,当宝玉归来,在贾母前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回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此语显然与“只刚念了《四书》”矛盾,但却与贾母之语几乎完全一致。听到这一巧妙的补错之语,贾母自然能体悟到黛玉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于是,黛玉刚才的“失言”便得以弥补。
这儿的启示有两点:补救“失言”时,第一,须察言观色。。第二,应把握好时机。
四、说服语:有理有据
宝黛会面后,宝玉知道黛玉没有“通灵宝玉”时,他便“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并认为“这不是个好东西”,坚决“不要这劳什子”。对这样一位“混世魔王”,贾母只能好言相哄:
“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贾宝玉之所以不要玉,是因为黛玉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便意味着,如果黛玉也有“玉”,这“玉”便是“好东西”了。故而,贾母便“对症下药”——说林黛玉“原有这个来的”。当然,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谎”之后需要圆“谎”,否则,这个疯疯癫癫的宝玉还不定会做出什么更疯癫的事情呢!对此,贾母自然是了然于心的,于是,她先言“你姑妈去世时……将他的玉带了去了”,接着解释“带了去”的两个理由,真可谓有理有据,令人不得不信!至此,还有一个问题,即“黛玉本有‘玉,为何说‘没有’”仍需解释,否则,纯洁如水的宝玉说不定会怪罪黛玉说“谎”,故贾母又补上“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一句。听罢贾母的这番善意的谎言‘之后,宝玉觉得“大有情理”,由此可见这番说服语的高妙。可见贾母的机变。这儿的启示在于:说服别人时,第一,须“对症下药”。此为常识。第二,须讲究方法。说服的方法很多,如暗示、比拟、反语、激将等,具体选择什么,需视当时情形而定。第三,须符合逻辑,亦即应理据兼备,能自圆其说,不留破绽。如果不是“突发事件”,我们在说服之前,最好进行周密的准备,以期取得最好的说服效果。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是最重要的反映人物品质的手段之一,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同常人际交往中,都要注意场合、掌握语言的分寸。
参考文献:
[1]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
[2]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教学参考书.
[3]苏教版《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