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优选3篇】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篇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工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当前电工技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对电工技术教改进行分析。
首先,教学内容是电工技术教改的关键。当前电工技术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电工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电工技术的操作技能。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电工技术教改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电工技术教育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电工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学资源是电工技术教改的保障。当前电工技术教育中,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一些学校和地区缺乏实验设备和教材资源,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电工技术教改需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学设备和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综上所述,电工技术教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工技术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电工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篇二
电工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电工技术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前电工技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对电工技术教改进行论述。
首先,教学目标是电工技术教改的核心。当前电工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因此,电工技术教改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实践、实验课程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电工技术教改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电工技术教育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学习电工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培训是电工技术教改的保障。当前电工技术教育中,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电工技术教改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电工技术教改应明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工技术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电工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篇三
电工技术精品教改分析论文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电工技术”课程是面向河北农业大学工科非电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门类复杂,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机电一体化、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等近二十个专业。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电工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如何协调不同专业需求,适应教学需要,课程组与各专业教学负责人深入探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时域电路、电气控制线路、变压器与电机学、仪表测量与安全用电”等6个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并配以相应的实验,以便于各专业选择与组合。“电工技术”课程定位于适应不同专业需求,柔性设置知识模块,灵活组合系列课程,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数,满足了全校多个非电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得到各被授课院系的认可。
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提升精品课程水平
1.教学方法改革
(1)“学而必知其用”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对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旧知识对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启发式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避免死记硬背概念、原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多讲知识背景、知识重点,最后自然引出原理;在答疑时间里更注意引导学生自发的思维、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思维懒惰的发生,这些都贯穿了教师的启发式教学。
(3)“循环式”教学。通过实验实例得到感性认识,通过理论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依据理性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循环式”教学法,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
(4)探究型教学。教师经常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课程中讨论教学题目的设置、实施就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
2.教学手段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其成功的方式是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现代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优势,而传统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语音手势,甚至表情的相互传递能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又恰恰是现代媒体教学所缺少的。因此,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弥补其不足,才能真正将课程中的难点和抽象内容通俗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趣味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表、习题与测试等都挂在
校园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辅导、资料的查找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也解决了扩招后辅导相对短缺的问题。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精品课程的实施
课程组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目前,本专业有专职教师8人,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组坚持由教授领衔、以教授为核心形成教学团队。同时,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刻不容缓,对此我们实施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熟。所有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由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课程组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有5名教师在学校的“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讲课大赛”、“青年教师论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发表了10余篇教改论文。
四、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对于实验教学,我们建立了新的、更合理的实验体系。新的实验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到难,分别开设“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分为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从实验上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对传统实验项目充实和改进的基础上,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大地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老师做学生的指路人,而不做学生的带路人。培养学生自己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指导他们自己对电路进行反复实验,分析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提高。
2.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改革实验教学,必须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室变为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内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实验。实验室不仅在时间上开放,更重要的是包括器件、设备和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由课程规定的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可以自己设计条件允许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开放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作风。开放不同于常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捕获大量的信息,接触大量的知识,使他们知识、能力等全面快速的升华,这样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团队协作形式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成长的环境。这里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很广,学生们来到这里,很快开阔了视野,在开放活动中,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情况,安排他们合作,老同学带新同学,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会专门做出具体的计划,使参与的学生水平迅速提高,许多获奖作品都是学生们合作努力的成果。
3.建立虚拟实验室
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扩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范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方便参与的途径,解决时间、场地问题对开放的束缚,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实验室教学网站,提供仿真软件的下载与使用,同时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科技制作经验交流、学生科技作品资料展示、知识论坛等。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4.实验独立设课、单独计分、单独考核
采用独立设课方式,既有利于更灵活地选择、更新实验内容,也有利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实验的开设。考核方式为实验操作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含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总结报告三部分,期末考试从实验题库中随机抽取设计题目,而后在实验箱上搭建电路实现,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80%。目前,课程组已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了实验单独设课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认真完成实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得到了加强。
五、注重配套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点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建设精品课程必须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依据这一精神,课程组编写了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完整的、体现大纲要求的统编教材。
1.配套讲授教材
(1)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21世纪电学科高等学校教材”系列教材之《电工技术》于2001年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高等学校‘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之《电工技术》于2008年1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3)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电工学》于2008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4)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手册。
2.配套实验实训教材
实验教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器件、新技术的内容,鼓励学生尽早投入科研活动;同时改革了实验辅助环节,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办法加强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3.配套多媒体课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工技术”逐步完成了PowerPoint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精益求精,形成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也得到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精品课程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