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分析的论文【推荐3篇】
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分析的论文 篇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涉及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各种国际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国际关系的基础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应该学习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历史演变等,以建立起对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认识和理解。此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法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国际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技巧等。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不同国际事件和现象。
此外,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最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国际关系领域,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该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并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基本的理论知识、研究和分析能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分析的论文 篇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关系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一门涉及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各种国际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国际关系的基础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现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全球性。通过学习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国际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国际关系的问题,以及评估不同理论和观点的优缺点。通过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国际事件和现象,并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实际的国际问题和挑战,包括外交、国际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最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国际关系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更全面、综合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能力等方面。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发展做好准备。
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分析的论文 篇三
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设置分析的论文
外交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创新,都需要国际关系学科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归结到教学方面,则需要在设置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需要。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1.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的基础课程特点
2015年4月,莫斯科大学世界政治系颁行了新的国际关系专业教学计划,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本科的学制由此前的5年缩短为4年,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不仅有助于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也反映了其不断更新的培养思路。
新版的四年制教学计划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整体上看,相较之前的教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在课程分类方面依然保持了原有的类别和大致比例,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有所压缩和调整,从而保持并呈现出3个方面的特点。
(1)包含多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国际关系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但在必修课程中依然安排了三分之一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其中“人文、社会与经济”部分包括俄国史(5学分)、世界史(7学分)、哲学(2学分)、俄语与语言文化(4学分)、外语(9学分)、法学(4学分)、经济学(4学分)等7门课程;“数学和自然科学”部分包括信息学与信息技术(4学分)、高等数学基础(2学分)、现代自然科学(8学分)等3门课程。相较于旧版,新版教学计划将部分课程如文化学、政治族群社会学、世界经济、世界宗教、经济地理学等放在选修课中,部分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逻辑学等被删减。尽管不如旧版全面,但重新整合的课程仍然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助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综合性基础。
(2)高度重视外语的学习和训练。外语能力是开展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从事外交实践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与统一。莫斯科大学世界政治系历来高度重视外语的学习与训练。新旧两版教学计划中,本科生都必须修习第二外语。第一外语语种通常为英语,第二外语语种则有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语种的`多元化是国际关系专业外语教学的特色之一。
而新版教学计划更加强了外语的教学。除了基础必修课中包含9学分的外语课外,在98学分的专业基础课中,有57学分为外语课程,其中27学分为专业外语,30学分为第二外语。这就意味着本科生在必修课程的147学分中,共计66学分为外语课程。这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旧版教学计划中,外语部分分为“外语基础”与“第二外语”两门课程,与之不同的是新版教学计划突出了专业外语的学习。
(3)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俄罗斯特色。新版教学计划对专业课进行了大力度的整合和调整,部分课程如“新世界秩序中的俄罗斯现代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外交与领事服务”等并入了其他课程中。目前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生命安全(2学分)、政治学与政治理论(3学分)、外国宪法(3学分)、国际关系史(8学分)、现代国际关系(2学分)、世界政治(4学分)、国际关系理论(3学分)、21世纪的国际冲突
(3学分)、国际安全基础(2学分)、独联体地区的经济和政治进程(3学分)、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5学分)、外交学理论与实践(3学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国际法(2学分)、政治地理学(3学分)、信息社会(2学分)、国际组织(3学分)、国际关系的地区方面——“西方”(3学分)、国际关系的地区方面——“东方”(3学分)等。这些课程涵盖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其教学内容也与很多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科教学相类似,阅读书目也大都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名著。但还有一些课程明显强调俄罗斯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俄罗斯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俄罗斯的周边关系(独联体)以及俄罗斯如何看待世界(东方与西方的分野)等问题。2.我国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改进
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国际关系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西方理论和话语长期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这在俄罗斯的课程设置中得到鲜明的反映,这一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并且我们当前的基础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了理论研究的创新步伐,也不利于培养外交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课程类别较单一,多样性欠缺。国际问题涉及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同时,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因此,掌握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国关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但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类别设置比较单一,多集中于法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领域。为弥补不足,很多学生采取辅修或双修第二专业的方式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很多导师也有意在硕、博士阶段招录跨专业的学生;一些学校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了高等数学基础、传播学、社会学、信息管理等课程。上述做法都有助于改变多样性欠缺的问题,但依然存在不足。我们可以学习俄罗斯的经验,采取部分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的措施,促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基础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逻辑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和难以尽快完成应试教育向专业教育转换的问题,需要增加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课程,这些基础训练不能忽视,否则专业教师经常遇到的学生弄不清论文和作文的差别、写出来的东西语病连篇等问题将长期存在。
(2)外语课程单一,外语与专业之间存在水平差距。国际关系学科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这是适应外交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输送人才也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两者不可偏废。
然而,受母语影响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很多国关人才精通一门英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更不要说第二外语了。做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在外语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外交部等实践部门又时常被斥责为“翻译部”,这显示出过往的人才培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的情况。当然,也必须看到,近年来,很多学校加强了英语教学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同时由于英语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主导性地位,使得英语专业与国际关系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能够较快弥合专业与外语水平之间的差距,实现复合型发展的目标。但对非通用语种或小语种来说,这种差距仍然明显存在,不仅国际关系学科,包括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都存在导师招不到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而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可以预见的是将更加需要掌握两门外语、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第二外语学习,仅在部分高校的博士培养阶段才是必修课程,很多专业研究者直到为了研究需要或实际的出国需要才开始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这对开阔研究视野、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国,都是不利因素。由此,借鉴俄罗斯的做法,我国高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国际关系学的本科生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允许有精力的学生双修或辅修第二外语的专业课程,这将有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不了解中国,只盯着世界。尽管国际关系学科涉及面广,但无论在理论上建构中国学派,还是为外交实践服务,该学科所培养的人才都需要立足于中国。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偏重于给学生介绍世界,引进西方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却忽视了对中国自身的理解,相当一些学校的基础课程中没有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这使我们的学生只盯着世界而不了解中国。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外交实践,我们只有更了解自身,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寻中国在历史长河和现实世界中的发展逻辑,才能更有自信地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进步。因此,在我们给学生开设西方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时,也应该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即增加更多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课程。而对中国理解的加深,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学科呈现更加明显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