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论文(优秀3篇)
韩愈论文 篇一:对韩愈的文学贡献的探讨
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韩愈在文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首先,韩愈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以叙事和议论为主要手法,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其中,代表作《帝京篇》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士人遭遇的痛心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其次,在散文方面,韩愈也有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以议论和抒情为主,既有深入浅出的思想性,又有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他的散文作品《师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之一,其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见解和对师生关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韩愈的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度,而且在语言和结构上也非常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在辞章方面,韩愈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辞章作品以古文为基础,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韩文风格。他的辞章作品《进学解》是他对自己科举考试失败的反思和对教育制度的批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韩愈的辞章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的来说,韩愈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诗歌、散文、辞章等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独特之处,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美的享受。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韩愈的文学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韩愈论文 篇二:韩愈的政治主张及其影响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以文人治国”,认为文人应该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文学的力量来改变社会。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韩愈的政治主张及其影响。
首先,韩愈强调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他认为,儒家思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文人应该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社会。他提出“以文为政”,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韩愈对士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主张士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此来担任政治职务。他对士人的要求不仅在学问上,也在道德和品格上。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够在政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最后,在教育方面,韩愈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他提出了“进学解”和“师说”,对古代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主张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
总的来说,韩愈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主张“以文人治国”,通过文学的力量来改变社会。他强调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对士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此外,他还提出了改革教育制度的主张,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论文 篇三
韩愈论文
韩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下面小编整理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不平则鸣与韩愈的迁谪诗【1】
论文关键词:韩愈 不平则鸣 迁谪诗
论文摘要:韩愈的迁谪诗有反映自己仕途失意的,也有为他人鸣不平的。
但和此交织在一起的是反映谪地及途中的山光水色、所见所闻的民间疾苦,揭露中唐以后的政治黑暗。
从思想内容来看,总体是健康的。
他的迁谪诗比应景、应酬诗来得通畅浅白,感情真挚,较少险峻怪僻之弊,是韩愈纵恣豪放、浑茫雄博诗风的代表。
迁谪诗既是韩诗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韩诗的精华所在。
韩愈是不平则鸣文学创作理论的首创者,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里,韩愈阐述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带有规律性的不平则鸣的道理,接着他列举了从古至唐那些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是穷饿其身。
思愁其心肠的善鸣者。
其后,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里又说:
夫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不仅是韩愈对古今作家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自身创作经历的深刻体会。
韩愈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感人肺腑,跟他自身不幸的遭遇是紧密相关的,他的迁谪诗就是明证。
一、为自身鸣不平的迁谪诗
韩愈在仕途中,3次被贬,其中两次被谪于外。
第一次在贞元十九年(8o3年),时任监察御史,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揭露京师大早,颗粒不收,而以京兆尹李实为代表的官吏却不顾一切横征暴敛,致使百姓家破人亡的事实,触怒了德宗和当权者,被贬到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为令。
第二次是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时为刑部侍郎。
因宪宗于正月派人到风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中供奉3日。
然后送寺院展出,整个长安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谏,宪宗大怒,将抵以死。
幸裴度、崔群等极力救援,才免一死,改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按照唐朝法律的规定,遭贬谪的官吏虽仍保留官吏的身份和一定的俸禄,但负谴罪,须立即上路,并且不准在途中停滞。
韩愈两次被贬广东,路途遥远,亦可见其负罪之重。
第一次要去的阳山,离长安3800百多里。
韩愈离开长安时正值隆冬腊月,行期紧迫,真是痛苦不堪。
后来韩愈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中回忆当时的情景是: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病妹卧床缛,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但悦不回顾,行行诣连州。
朝为青云士,暮作自首囚。
而阳山又是荒僻边远的地方,地形险要,交通阻隔,人口稀少,居民且不开化。
韩愈怀着满腔热忱,为民请命,落得这样的下场,因此内心十分悲愤,其被谪阳山期间的诗歌,大多是为自身鸣不平之作,是愁思之声,是穷苦之言,故皆要妙而好,成为佳作。
韩愈从贞元十九年冬末离京,至元和元年(806)六月自江陵召还,贬谪期间写诗近60首。
第二次被谪地点在潮州,离长安有7600多里远。
和第一次不同的是,此次谪地在岭南道,更为遥远,更为偏僻,是人称的瘴疠之地,而且谪阳山时韩愈不过36岁,时值壮年,可此次被谪已52岁,时届暮年,故境况比第一次更惨。
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在风雪交加之日被迫匆匆上路,自料无生还之理,路过蓝关时遇侄孙韩湘,有感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很好地表达了韩愈含冤负屈,无限愤懑,但仍心系国家命运的心情,是韩诗中的佳品。
韩愈此次离京,女儿挈年方12岁,卧病在床,与父诀别。
随后被遣逐,惊恐人心,未得及时治疗,病死在商州层峰驿,草草收埋。
次年,韩愈被召还朝,路过其女之墓,写下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这样痛心伤腑的诗句。
直至4年后,韩愈为京兆尹,才换棺归葬其女于河阳韩氏墓。
韩愈第二次迁谪,从元和十四年正月离京至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召回,时间1年零1O个月,其间写诗45首。
韩愈两次迁谪,共写诗100多首,约占韩诗总数1/4。
这些迁谪诗不同于韩愈平时的应酬诗、应景诗,它首首出自诗人的肺腑,感人至深,且思想内容深刻。
诗人虽然大多为自身的冤屈鸣不平,但也因此触及到社会的黑暗面,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揭露,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鞭挞。
从为自己呜不平,扩展延伸到为朋友、为百姓鸣不平。
韩愈是正统的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非常的浓厚,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文章总在大力宣扬和捍卫儒家思想。
我们没有发现韩愈对于作诗目的的论述,但他作诗决不仅仅为了娱乐,他的诗歌同样反映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但他不是用说教的手法,而是发出鸣不平的愁思之声和穷苦之言,从而使人读后能够感悟,达到比说教方法更好的效果。
险峻怪僻,历来被看成是韩诗的风格和特点,但这只是韩诗风格的一个方面,韩诗还有平易顺畅的另一个特点,这两者乍看起来,似是矛盾和冲突的,其实不然。
韩愈那些逞雄斗奇的诗,大多作于身处顺境,为应景、应酬,或卖弄学问之时,虽偶有佳作,但广为流传者不多。
而韩愈传诵千古的诗篇,皆是怀才不遇之时,饱受冤屈之日的所思所感,此时直抒胸臆,坦言陈情,无庸雕琢造奇,也无心卖弄渊博,鸣不平的.迁谪诗便是其代表。
如大家所熟知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笔力雄拔,语调悲凉,倾诉了受谪者抑郁苦闷的心情,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韩愈在迁谪期间,虽心怀不平,但并没有消沉,他关心民瘼,不忘民生疾苦。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中关于贞元十九年京师大旱,人民乏食而倒毙沟渠的描写真实人微,语语沉痛。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反映农民遭受水灾的痛苦,同时也写出逐客苍凉惆怅之感: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
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
韩愈在阳山,也曾写过一些充满生活乐趣的诗歌,如《梨花下赠刘师命》:洛阳城下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
今日相逢瘴海头,共惊烂漫开正月。
二、为他人鸣不平的迁谪诗
我们所说的迁谪诗,不仅是迁谪者本人在贬所和迁谪途中所作的诗,还应包括描写他人迁谪的诗。
韩愈诗中有不少写古今贤人、朋友被谪之事,为他们的不公遭遇鸣不平。
这些诗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都是韩诗中的佼佼者,和韩愈为自身鸣不平的迁谪诗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贞元末,裴延龄、李实、韦执谊等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言路闭塞,左补阙张正一、吏部员外郎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等上书讥评时事,遏止裴延龄人相。
裴延龄令韦执谊反诬张等结党营私,张、王、刘等皆被贬谪:王仲舒被贬为连州司户,刘伯刍被贬为虔州参军。
面对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局面,韩愈愤然写下《咏雪赠张籍》。
和此前写的《苦寒>诗一样,此诗把当时喻为寒冷的冬天,把裴延龄等小人比成铺天盖地的大雪,而张正一等如同松竹,为大雪所压垮:松篁遭
挫抑,粪壤获饶培。隔绝门庭遽,挤排陛级才。
韩愈被谪阳山,沿湘江而行,有感于屈原忠而被谤,横遭贬逐,沉江而死,而自己也因忠谏被逐,写下《湘中》一诗: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