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篇一
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篇论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一、课堂教学设计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例如,在教学“加法”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加法运算。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减法”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来解决减法运算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评价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例如,在教学“乘法”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和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乘法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听取学生的口头回答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结论: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篇二
引言: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篇论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探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和性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习效果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时钟”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时钟和电子时钟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一些有趣的时间计算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基础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篇三
【#二年级# 导语】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二篇)》,希望帮助到您。【篇一】 二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备教材要“懂、透、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是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滋长能力比较差。所以导致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定会努力认真的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篇二】
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教学本身来看,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学生去思考,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证性的问题情境,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
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读统计图表”一课时,可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将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同学们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过河”(混合运算三)时,可让学生根据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几条船?女生需要几条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在这些问题中,前面的三个问题都是已学的一步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确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为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视变式练习
练习在培养解答应用题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练习要合理地组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别是适当安排一些变式练习,对于克服简单的机械重复,提高解题效率,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应用题的变式练习从低年级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应用题,第一个已知条件不仅有需做被乘数的,还要有需做乘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些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进行计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进行计算的,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选配已知数进行计算。
五、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主动去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操场、花同、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创设了“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只有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并结合问题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多实践、多联系实际、多形式转化、多灵活运用、多层次要求,才能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才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