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最新6篇】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一
标题: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摘要:市场供求关系是管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探讨了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而且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反馈作用。因此,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对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和预测市场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波动;延迟性;反馈作用
引言:管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得以形成和调节。本文旨在通过对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价格的形成机制和波动规律。
一、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由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供给相对不变,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增加时,需求相对不变,价格就会下降。因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实现的。
二、价格的形成机制
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供求关系的直接体现。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就会上涨,以调节供需关系。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以促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因此,价格的形成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的。
三、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供给相对不变,价格并不会立即上涨,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后才逐渐上涨。这是因为供给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生产和供给策略。同样,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增加时,需求相对不变,价格也不会立即下降,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后才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需求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购买和消费策略。
四、价格的波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的波动不仅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也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反馈作用。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会下降,从而导致需求减少,而供给相对不变,供需失衡,价格就会回落。反之,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会增加,从而导致需求增加,而供给相对不变,供需失衡,价格就会上涨。因此,价格的波动对供求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结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管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揭示了价格的形成机制和波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而且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反馈作用。因此,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对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和预测市场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波动. 管理经济学研究,2018,(1):1-10.
2. 王五,赵六.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机制. 管理经济学评论,2019,(2):20-30.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二
标题: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通过对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本控制;盈利能力;影响;方法;重要性
引言: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手段,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提高企业利润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探讨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成本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其次,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再次,成本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
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程度也不同。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成本控制。这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原材料浪费、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来实现。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来实现成本控制。这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增值服务、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来实现。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优化采购和供应链来实现成本控制。这可以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优化物流配送等方式来实现。
结论: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探讨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实施成本控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成本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管理经济学研究,2018,(1):1-10.
2. 王五,赵六. 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分析. 管理经济学评论,2019,(2):20-30.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三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很多经济学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日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我们的经济生活由利用有限资源、有意识地生产消费构成。众所周知,任何的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都伴随着对资源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项目的建设的科学决策对于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投资收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施工工艺方案,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关键词】
工程经济;经济分析;施工成本;建筑工程
1、引言
工程经济学的历史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至今产生有一百多年的学科。在1887年,由美国的土木工程师亚瑟M惠灵顿出版的《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正式标志着此门学科的成立。而1930年.格兰特教授出版的教科书《工程经济学原理》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将工程经济学的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的则是1982年.里格斯出版的《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及学科特点
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系统与平衡分析;静态结合动态;统计预测与不确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经济学的特点是强调技术可行基础上的经济分析,它所讨论的经济效果问题都是相关于“未来”对新技术可行方案的未来差异进行经济效果分析比较的科学。
2、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控制项目成本
建筑工程项目费用的经济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的对象是项目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效益。事实上,建筑工程的可行性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而在这些方案中一个方案的技术组织方法又可能有很多种,经济分析的任务就是对比这些可行性方案的可比条件和经济效果,从中找出差别,进而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建筑工程方案组织实施。经济分析的主要目的除了对建筑工程项目费用(建筑工程项目费用是建设和运用于某项工程或技术项目生产效益过程所支付的货币金额。)的成分、性质以及不同时期的等效价值进行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还要分析怎样消耗,怎样回收和怎样带来直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
工程经济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的运用
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实际施工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它相关资料,科学地编制实施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计划,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择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阶段则应以以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等,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对比控制。
工作程序
其工作程序为:确定目标→列举方案(将所有能达到目标的方案都一一列出)→分析比较(对所列出的方案进行经济计量与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评价(在前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按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各方案的分析结果予以比较) →决策(在评价的基础上,以经济分析数据为依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各方案中作出最终选择)。
保证经济分析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使其真实的反映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工程经济分析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2)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3)不同方案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
(4)价格与经济参数必须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5)在微观分析(财务分析)与宏观分析(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不确定分析。
3、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程经济管理重视不够
部分领导人员对于工程经济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够强。他们认为工程施工只要不出质量问题,并且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便可以了。因此,主观上产生重质量、重进度、轻管理的观念,造成了一些人的认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
(2)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脱节
有的工程为了抢时间,先行施工,在施工的同时边设计、边编制预算,这样的行为就造成从工程开工前到开工后,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心中无数,最后没有办法只能以竣工决算代替工程预算,只能经费使用多少算多少。
(3)工程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有些施工单位不按照预算和管理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使工程实际成本核算与工程预算成本不一致,核算资料不能反映工程预算和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费用分摊不合理。更有甚者存在乱列乱挤成本的现象。
(4)材料核算手续不健全
有的施工单位在材料管理上采购没有计划、进料从不验收、出料更无限制;有的一些施工路段缺乏管理,施工材料数量分布不合理,造成重复运输;还有的项目连材料帐都没有建立,致使材料严重流失。
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增强领导及广大职工对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2)加强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3)加强材料管理
(4)加强对施工设备单机成本核算的管理
(5)做好工程财务监督和核算
(6)搞好工程决算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汪爱平.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工程技术,2006(6):116.
[2]李学伟,邱渐根.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99,23(3):12-16.
[3]程鸿群,姬晓辉,陆菊春.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有亮等编.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08.
[5]刘大勇.工程经济报价及其发展趋势[J].西铁科技,2005(2):38-40.
[6]白利波.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2007(12).
[7]陈富.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分析[J].现代物业,2008(4):86-87.
[8]陈吉明.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规范化问题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65-67.
[9]张作祥,吴雪.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现代物业,2008(7):82-83.
[10]郭子坚,宋向群.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STEINER H M. Engineering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2rdedition)[M].Los Angeles: McGraw-Hill Inc,1996.
[12]潘艳珠.工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苏春生.对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05(03):70-71.
[14]唐旭.工程项目投资效益估算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7-13.
[15]代立伟.投资项目运行经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43-50.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
经济哲学是哲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不断交融的理论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其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经济哲学进行了综述:阶段分析、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关键词:
经济哲学 阶段分析 研究对象 研究综述
一、经济哲学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斯密”与经济哲学研究
18世纪中后期,重商主义所奉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束缚了英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顺应历史的发展要求,斯密于1776年3月9日出版了《国富论》。以《国富论》的发表为开端,斯密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经济自由主义”。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史蒂格勒把斯密的成就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斯密把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的系统分析置于经济学的中心地位,至今为止,这仍然是资源分配理论的基础;二是,斯密提出了引起工资率和利润率表面上差异的成本因素,这成为了马歇尔工资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直接起源;三是,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四是,斯密对工资基金理论的论述。斯密的第一项和第三项成就与经济哲学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于经济哲学研究
1867年,随着《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始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引发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其远离科学,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其使“空想社会主义”终于成为科学,给予无产阶级以全新的奋斗目标。
(三)“边际革命”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边际革命”是指19世纪70年代初期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提出来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思想的引入与普及引发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四)“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哲学研究
1929年至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同时也为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创造了契机。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凯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通论》详细阐述了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的原理。
对“看得见的手”的研究与分析引起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四次高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如何区分;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及可行性分析。
(五)经济理论新的发展与经济哲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问题且越来越严重,滞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对凯恩斯主义的评估与分析正是经济哲学的第五次高潮,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五次高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二、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关于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国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经济哲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持此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经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致即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另外,两者的研究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以思辨与理论认识的方法。
第二种,经济哲学是一门哲学应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中的元问题。
第三种,经济哲学以经济实践与经济理论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经济实践与经济理论之间是一种矛盾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经济问题的始终。
三、经济哲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活动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
经济哲学要透过各种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首先提炼出各种特殊的本质,然后运用归纳综合的方法,掌握经济活动的一般本质。同时,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具有一般规律的。经济哲学要以各种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为素材,通过概括总结,把特殊规律上升到一般规律。
(二)提供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经济世界观
经济哲学要从各门具体的经济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的观点和原则,并经过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得出系统化、理论化的经济世界观。
(三)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服务
经济政策对于处理好经济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各种内部关系问题,政治、社会、环境的外部关系问题,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只有科学的经济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科学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经济哲学来提供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肖明.管理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18.
[2]王在华.经济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1-15.
[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
[4]施蒂格勒.经济学家和说教者[M].上海:三联书店,1990:213-215.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五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篇六
【摘要】
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体制的转轨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更好地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的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18世纪七十年代,其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政治经济学”一词从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规则的涵义。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写作的主旨为研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寻社会现象规律的科学。而后,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的为这门学科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指明了方向,并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在当前情况下无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一、当前中国经济宏观局势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论在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体制转轨而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无论是商品市场化,还是要素市场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进展,市场机制已经替代计划机制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无论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还是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性都在逐渐提高。就经济发展而言,在体现经济规模的数量指标上,1978年以来,以GDP反映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27年我国真实GDP总量已达249,亿元,比22年增长,年均增长,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万亿元,增长倍;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
可以说,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由于从改革初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际环境的动荡和不安所导致的一系列隐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暴露,宏观经济经过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软着陆”后再次面临调控,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着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2、物价总水平低,但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高。
3、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同时面临严重的“通缩”威胁。
4、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但失业率继续攀升。
5、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宏观上的经济调控,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提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体的消费边际倾向,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调节通货预期,维持社会的稳定安宁。
二、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分别进行解释,可以就“政治”和“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政治”是指一个社会运用国家权力做出“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决策,该过程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个利益团体之间进行协调,作出使所有成员(至少是大部分成员)满意的利益分配,在各个团体之间寻找制衡点,是政治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平”。
“经济”则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进行配置,收入或社会产品如何通过分散化的过程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最优”。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的产出是经济的主要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效率”。“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具有矛盾统一性。而政治经济学则可以认为是在保证“政治制衡点”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增长的最优解。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在当前宏观条件下如何处理分配问题,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还是为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xxx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的是效率方面,而实现共同富裕则代表了公平的想法。而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模糊观念有:
(1)把公平错误的解释为收入平等。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2)公平的“物质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公平的实现程度是同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成正比。以此观点为前提,才有了先效率后公平的主张。
(3)把公平和效率看成一组无法协调的矛盾,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追求效率必然要牺牲公平。
该观点认为“只能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从”,时下向效率过分倾斜的主张就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些模糊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而作为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探讨和深化中。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报告、xxx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当今宏观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处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产业结构变化带动要素投入扩大,进而拉动总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市场体制改革导致要素效率特别是资本效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制变化势必影响要素的效率,但对劳动和资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资本效率的提升是对劳动效率提升的9多倍。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减少,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固定投资过热。过热的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过快、过猛发展,从而拉动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扬,人们则将更多的钱用于防止通货膨胀,减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导致高的通货预期。
(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分配的公平。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通过完善整个社会制度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至今,虽然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切实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更多地注重社会体系和自身体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设,制止权钱交易。保证政府作为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员运用职权参与分配,从而损害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调“信用”准则的弘扬,加大诚信经商的宣传力度。政府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倡“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承认按贡献、按市场效率大小实现经济收入是道德的,而通过欺诈、贪占等手段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无论是何种经济情况都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的背面往往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只有将经济理论的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出经济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维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学基础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