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什么意义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读大学究竟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我们身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大学有什么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1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任教耶鲁大学的教育评论家威廉.德雷西维兹(William Deresiewicz)探讨读大学的真正意义,值得站在人生新阶段路口的年轻人咀嚼深思。
“投资报酬”——现代人谈起大学时,经常冒出这个名词。
花多少钱读大学,读了大学又可以让你赚多少钱,诸如此类。
大概没几个人会追问读大学应得的“报酬”究竟是什么吧?是赚更多的钱吗?只为了找一份工作吗?说到底,读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高等教育的问题在近年持续发烧,包括学费逐年涨价,学贷升高,以及新一代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窘境;我们也讨论大学的未来,预算紧缩和远程教学是如何影响现有的学院形式;还有事关长远发展的国家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的劳动力,科技和工程人才。
我们讲东讲西,就是从来没讲过快乐幸福和社会的健全性,好像只要有了钱,这两样东西就全搞定了似的。
读大学,是为了谋求好工作?
诚然,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工作很重要,财务安全感很重要,国家富强也很重要。
问题是,只有这些东西重要吗?人生不只在于一份工作,工作也不只是为了一份薪水,国家更不只在于其财富。
同样的,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谋得养家糊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义也不只是为了为赚钱贡献给国家GDP而已。
别理那些政客或理财专员的胡说八道,读大学的根本才是你该常存心中的思考。
可惜的是,现实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什么“十大热门专业”、“十大热门领域”总是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十大热门专业”的排行是指就业市场中最被需求的人力,并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科目;“十大热门领域”排的则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满意度;万一选到排行榜外的冷门科目,例如人文史哲和本国语言,则免不了要被问一句“你学那个要做什么?”。
我不懂这些务实主义者在紧张什么,孩子们又不是抢着上哲学家康德或米尔顿的思想理论。
目前大学生主修英语的比例约占3%,商业科目则占21%,比艺术和人文主修加起来的一倍半还高。
在1971年的大学生普查中,73%的大学新人将“培养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勾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选择“财务上的高度富裕”(请注意,不仅仅是富裕,而是非常富裕)者则占37%;2011年时,此二者的比例几乎对调,变成了47%与80%。
30年来,人们一直在鼓吹名利即幸福的价值观,如今学生都认定读大学就只是为了谋一份工作,能怪他们吗?
人人都需要工作,但也需要健全的人生。
假如把上大学当成投资,它会有什么回报?你养小孩、跟朋友相处、听音乐和读一本书又会有什么回报?凡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都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就值得。
要是有人跟你说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技能来交换利益,一定是想把你降格成茫茫职场中的区区一员工,市场上的冤大头或待宰羔羊。
当我们自问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时,答案就取决于我们能保留多少完整的人性。
高等教育是为了学习思考
读大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要学习思考;虽然陈词滥调,但它仍是事实。
所谓的思考不单是指学科所需的心智技巧,也是对事物抱持怀疑和探求实证的习惯。
学着思考就是要你不去仰赖别人给的答案,别把事物视为理所当然,如此才能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在学习之前,你得先进入空杯状态。
你并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到大学来的;从出生以来,各种思绪和情感,各种偏见、迷思和假设、价值观,已经刻写上去。
借用艾伦.布鲁姆的句子:“你的灵魂是一面镜子,映出周遭的一切。”指导新生课程时,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对任何主题发表立即的意见,想来是他们习惯使然,让他们急着把解答套用各种事情上。(此一现象倒也不只发生在十八岁的孩子身上。)
社会常让置身其中的人看不见它的真实面。
我们活在各式各样的宣传策略里:广告、政论、时事报导、流行文化、网络社群日复一日交换的无聊动态;从亲友之间劝慰的白色谎言,到我们的自欺欺人,都是为了消除自觉的威胁,柏拉图称之为doxa ;意见或臆见,是强而有力的,足以在任何人心中发挥影响力。
真正的教育,首要之务是提升我们的层次,使我们脱离doxa 的影响力,同时也学会辨识它、质疑它,思考因应它的对策。
在施教者这一侧,马克.埃德蒙森曾自述十七岁时如何蒙恩师提点,使他免于沦为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位恩师所使用的方式正和苏格拉底相同,便是在问答与对谈中重复学生的意见,或是逼学生再一次自问自答。
作老师的把主题拖到亮光下,叫学生自己设问攻防或旁加观察,他再逐一击倒,藉批判性的机智来呈现该主题的真貌,如此培养学生的知性。
重点不在于用学生的意见来取代老师的,而是把老师的佯攻转化成陌生、局促且充满怀疑色彩的情况——这才是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
“大学不真实”正是长处
为何读大学?持否定观点的人常说大学“大学不真实”,但那正是它的强处。
在大学的数年之中,你可置身于真实世界之外,也能放下家庭和就业的包袱,用超然的角度去观察并深思。
它让学生有“预先的机会”,学者安德鲁.德班科(Andrew Delbanco)直言“在被生活压力吞没之前,有一番思考与反省。”你也可以像埃德蒙森那样在高中时就开始思考人生,前提是能够摆平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
大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的年纪:站在成年的起点,却不必受到那么多成年社会的束缚,在人生正式开展之前有一个自由的空档。
所以它带着梦幻和冒险的浪漫色彩,学生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
好处之一就是“教授”。
理论上,你可以自力学习如何思考,但那样的效率不佳,容易有闭门造车的后遗症,而教授可以从旁提点,像是假设情境、增加切入问题的角度等等,使你思虑周全,能够在精准、按部就班的规范下顾及必要性。
我的恩师卡尔.克鲁伯(Karl Kroeber)便曾经描述这个角色的首要使命不只是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内化最甚的预设立场”,更包括“最激昂鼓躁的内观,而那多半会发展成谬误。”你总是会希望有个人能在你犯错的时候来说一声。
教室和寝室,大学教育的两端
同侪也是大学能给你的另一个好处。
你们平起平坐,能共同质疑或为任何主题而辩论。
“深夜哈啦大会”常是许多人最难忘怀的大学生涯片段,学生们总在这时耻乐参半地聊些违反智商的东西。
话说回来,教室和寝室其实是同一根棍子的两端,前者把观念放进你的脑袋,后者使它内化;你在前者必须严谨,但在后者释放压力。
作家刘易斯.拉朋(Lewis Lapham)这么写道:“如今回忆起来,我在耶鲁之所学,绝大部分是跟同学们一起窝在教堂街上唯一的通宵餐馆里,透过恣意不羁的漫长对谈而领悟到的;而我们讨论的主题则是借自英语课或哲学入门课之类的课文选辑,从神、人、存在,到普鲁夫洛克的桃子。”
大学不是学习思考的唯一管道,却是最好的一个。
我敢肯定的说,假如你没在大学毕业前着手开始学这项工夫,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你要学成它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所以,把大学四年全拿来做职技专训实在是太浪费了。
大学的宗旨是使你活出更觉醒、更明辨事理、更自在也更充实的人生。
我曾在拜访布尔茅尔学院时与几个大四生谈话,其中一人曾说:“毕业后要如何实践我的两性平权理念,就是我从布尔茅尔带走的疑问。”我喜欢第一句,但我更
爱第二句。真正的教育会让你带着求问之心走进世界,而不是只带着你的学历。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2
下课时,学生问我:“老师,读大学的意义何在?”从事教育事业,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面对时却又无言以对。
我问他大学定位在何处,答道:“为了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我之所以执着地写作,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生命,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课间休息时,有几个同学对我说:“老师,今天您能不讲课吗?我们谈谈人生或者哲学吧。”其实,每次课间休息,都有学生请求讲解生命的问题。
我说好啊,谈了传统文化中儒家超越生命的三种方式,以及科学的信仰问题,谈了谈犹太人的历史与信仰,何以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民族却在人文、科学、艺术领域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读大学的意义何在?儒家经典《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受教育者能够开明自己的德性,实现道德的完善,最终在行为上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人认为“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生说读大学“为了提高生命的境界”,定位无疑是高的,但是生命境界的内容是什么?不甚清晰,但生命中包含家庭、事业、国家、幸福、快乐、孤独……而每一项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境界。
因而,大学一地能够促发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看待世界万物要有历史感和宇宙观,要有博爱的胸怀;要能够从“外我”走向“内我”,更多地关注心灵境界的高低而非外在物质的多少;要能够从“有限”去体悟“无限”,思考生命如何能够止于至善,如何用有涯的生命创造无涯的价值。
读大学,其意义还旗帜鲜明地让我们体验到终生受用的再学习能力。
读大学,倘若在于学习一门技术,那自不必去读,所有一切课本上的知识也终究会淡化。
爱因斯坦引用一个调皮蛋给教育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个剩下的是什么呢?但我们知道一定包含“再学习能力”。
以个人体验,满以为读了大学、研究生,知识已经够了,却恰恰相反,由不得带着深沉的语气说“学无止境”,生命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呈现不同的问题,而大学给了我学习的能力、思索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此为桥梁而通往无限的时空。
周国平说得好:“一切学习都是自学,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都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生财富。”
读大学,其意义并不仅在于知识,我们终究需要了悟历史、体悟生命、拓展自我的精神空间。
生命需要成长,真正的精神世界的成长。
因而,我们终究需要探索些人生和世界的根本问题,作为我们生命中的精神支柱,而非一念即过的新闻娱乐。
就业、考研、留学、创业等等,是我们读大学的一个目标,却不是唯一的目标。
性、恋爱、友谊、逃课、勤工俭学、互联网娱乐、拓展人脉等等是大学生活,也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经验过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的。
大学一定有她的根本性,一定是学术与思想、自由与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智慧、自由的价值、创造的幸福、生命的快乐……因而,大学要侧重于培养我们“形而上”的能力,以求人生和世界的根本问题,而非鸡皮蒜毛的小聪明,但也要注重“形而下”的实践,大学教育即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和社会。
读大学,让我们学会享受生命。
法国作家蒙田说的好:“世上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们所有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生命。”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学会享受生命呢?这些人生的根本问题都似乎没有答案,但贵在于思考的过程,其意义也自然存在于此。
但享受绝非纯粹的感官享乐,新闻娱乐可以,明情笫乱部梢裕网络游戏未尝不可,因为青春和成长。
但让我们清楚,生命有限,不妨从死亡的角度反观人生,我的人生格言便是台湾哲学家傅伟勋的一句话:“人生之旅虽如‘古潭寒水’,然而只有领悟了‘死’的意义的人,才能珍惜人生,懂得爱人、做人、求知和责任,懂得何谓人性和生命,才有智慧和勇气去担当一切的挑战和痛苦,而使自己活得有尊严。”因而,我们要思索出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应该坚守的,什么才能构成我们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读大学,让我们能够超越生命,读书有三境界,生命一样也有其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读大学,让生命顺应自然属性的同时也要超越于单纯的生物属性,更应该能够超脱狭隘的名和利,而进入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
人本学家马斯洛谈过生命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我想我们都能明白应该超越于什么,但要清楚是超越而非抛弃,那样就成了“苦行憎”了;而且每个人都深刻地体验到心灵的需求是奉献而非索取,以及对自我实现的强烈渴望。
儒家讲过生命的三种超越方式,所谓君子之道应该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而让自己的生命不朽。
读大学,让我们担当道义,坚守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我们生命中的科学信仰体系。
不论世事如何,作为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明辨善恶是非,始终坚守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在我们一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我们生命的导航,更是我们生命的动力,信仰影响了我们生命的境界、品质和意义。
但一定要科学信仰,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最好不要说我信仰金钱、权利,倘若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也未尝不可。
记得作家陈行之的一句话:“聪明人聪明地匍匐在强力之下,思想者傻瓜似地站立在死亡的边缘;聪明人柔软的肌体上到处都在流淌苟延残喘,思想者在钢筋铁骨般坚硬的灵魂上深深地镌刻着尊严。”我们要有思想家的精神和气质。
读大学……
自古人生和世界的根本问题,都难以一句表达清晰,“读大学意义何在”也如此。
总之,大学仅是一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所能提供的一切以促进我们生命更好地成长。
大学所能够给我们的绝非一张文凭,或有形的一切,其价值和意义往往由我们的生命所呈现。
生命的决定权不在于大学,也不在于老师,尽管他们能起很大的作用,决定权始终在于自己手中,让我们不断建构自己的人生框架,去解释事业、家国、灾难、宗教、幸福、孤独……
读大学有什么意义3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大学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甚至你的所学与你的工作格格不入,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上大学带给我们的好处。
因为大学的科学训练、思维训练、学习方法的提高,会带给我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会使我们迅速学会需要的东西,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中国教育素有崇尚人文、重视明理的传统,古时读书人的抱负是“修、齐、治、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的大学教育在继承传统上虽有欠缺,但不乏育人的使命和责任,不乏人文关怀。
熏陶于此,敦品励行,博学慎思,提高自己,今天的大学生理应具有不逊于古人的.情怀,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从这一点上说,大学虽然不可能直接给你工作和社会地位,但是大学却是你实现人生理想的起跑器和助力器。
因此,作为大学生当首先明白上大学的意义,使自己的“学习有利于就业,而不止于就业”,而是利于今后长远的发展。
明白了这一点,争分夺秒努力学习犹恐学之不及,哪里还会“学习缺乏动力”呢?
当然,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世间的事又有哪一件是容易的呢?学习非下苦功不可。
所谓“成人不容易,容易不成人”便是明证!
读大学的意义是在你最好的年纪有最充足的时间去想明白你到底要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刘同: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
读大学的价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靠近的动力。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现代大学将越来越难以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配置”作用,而“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
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
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
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
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
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
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弃考现象”出现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公众之中疑惑的声音隐约再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还值得读吗?大学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
在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国家的高考像我国这样成为一种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应试高潮和择校大战。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我国,大学在“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为全社会所接受。
这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高考和大学的追求,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羁绊。
人们因此经常忘记大学的本质,把拿到文凭当成了读大学的目的。
就业市场需要一种“能力信号”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这个信号,招聘者和应聘者达成交易就会很麻烦,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
高等教育文凭正是这样的“能力信号”。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与之伴生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出现了:大学文凭在谋取好职业乃至较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就读大学带来的价值感、荣耀感逐渐减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
换言之,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
对此,每个选择上大学的人,的确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又期待从大学得到什么。
其实,给文凭拥有者一个好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来不是设立大学的本意。
中世纪以来,大学从来就没有把给予学生某种功利回报作为追求。
现代大学更是这样。
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
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
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
由此而言,大学值得读,对年轻人来说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之路”。
大学帮助学生“读书明理”,更帮助提升修养、品质、智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读大学?
最要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大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读书明理”,更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品质、智慧。
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形成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对于发现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的社会价值有极大的作用,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大学在现代已经逐渐发展成高等教育系统,由各种类型的高校组成,不同类型的高校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
就读不同的高校通常与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选择学,应当是个人对大学意义与价值和自身发展设想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判断。
从一般意义上讲,今天的大学至少能为学习者提供以下服务:
——大学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
具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与致力于探究未知世界的教师结成共同体,大家志同道合,在满足好奇中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样的职能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
——大学是年轻人交往的地方。
各种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与经历的学生汇集起来,让年轻人相互交往并且相互学习,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发现不同的交往伙伴的机会,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极可宝贵的财富。
——大学是实现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转化的必要预备。
大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准备”、形成个人就业的“配置能力”(个人在就业市场上发现机会、自我判断、抓住机会实现就业的能力)。
大学对学生在心理、文化、人际交往、专业等方面的训练,正是为了这样的“配置能力”。
这是推动学生转型为“职业人”的社会化过程。
——大学帮助年轻人获得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
高等教育往往决定多数人终身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劳动能力,在今天这样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专业教育具有关键作用。
现代大学将越来越难以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配置”作用,而“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
所以,大学生要认真把握大学能提供什么和自己需要什么,在大学里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给自己的未来加注尽可能多的“能源”。
当你申出一支手指,怪别人的时候其实是有3只手指是指向我们自己的”。
任何问题都不能从外部来找问题,任何问题的所在都是取决于我们自身。
可以回想下,现在在大学生活这一年里面,又有多少人能非常自豪的说“我充分的利用了我
自己的时间来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这句话呢?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事实,面对我们的缺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所改变,才能够挺起腰板来证明“90以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评价是错误的。
三个字:忙,盲,茫.这样是很可悲的,大学里面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明确的目标, 只有我们都作好了自己,把自己的大学人生变得充实而又有意义的时候“90后垮掉的一代“这句话才会真正的见鬼去了。
要想不被别人说,要想成功,在大学里就必忙而不盲就不会再茫,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大学意义。
为什么上大学?简言之:一是谋生的需要;二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