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2020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设计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该专业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之中。
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懂艺术、懂经济、懂市场、懂管理、能创造、会设计,能在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视觉传达本科专业相近考研方向有美术学、工业设计工程、室内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新闻出版、彩色印刷、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企业CIS策划设计、广告设计、刊物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手绘、网站形象设计、Flash、影视广告设计、广告摄影、栏目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片等领域就业,一般在教育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影楼、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络公司、企事业宣传部门、房地产宣传部等单位部门任职;或者在科研单位和教育院校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或相关的管理、科研、教学工作。
培养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导师实现项目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有效管理方式和弹性的任务分配方式推动下,通过健全专业教学资料库、推进项目式教学、增强相互合作能力促进工作室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又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产教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育实践考核机制,落实项目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
“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还要具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通过开展学习、项目工作、实验讨论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品牌经营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实践设计学习,进而在以学生为项目主体的前提下,完成专业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学校对教师展开教育教学培养,带领教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确立科学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转变传统以理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学生基础技能、实践操作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紧密结合系统合作、职业教育和人才资本理论,融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维度,以此建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
促进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开发: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过程,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现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校企合作的需求调整课程编排,设置相关的选修或外出培训课程,并且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根据校企合作的特点,对学生作品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背景,在构建学生三方面素质的基础上,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创造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把教学活动与社会产业实践、学科研究有机结合,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 维度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外,还应该设有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实现学科综合化和多学科交叉性。通过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并结合工作室制度和社会实践平台,可以实现从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实践到成果产业输出的教学闭环,形成“大平台、小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相适应。
创新创业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中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创作、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项目创作、以及将各类竞赛题目引入课堂进行创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