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模拟软件渐走俏 老师不支持也不制止
时下一种模拟高考(论坛)志愿填报的软件开始在网络上兴起,对于一些一模后成绩不理想、心里没底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更希望提前“预测”一下未来。但是这个新生事物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高考模式,能否真的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呢?对此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争议。
●“一模”后,高考志愿模拟软件逐渐走俏
眼下一模考试刚刚结束,二模考试马上到来,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成绩不很理想的家长,正在为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焦头烂额、四处“求医问药”,他们表示很想知道孩子的成绩究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因此对于高考志愿模拟软件的出现也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
近来网上悄然兴起的所谓“高考志愿”模拟软件,就是输入考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在省市、文理科,然后按院校查询,就能显示被该校录取的概率。或者输入基本信息后,就会显示出一张志愿表,不用动脑筋完成志愿填写。还有的软件依据学生性格、兴趣通过心理测评得出学生适合的专业,有的软件甚至做大到一个系统,内容包括计算高校录取概率、智能指导专业选择,以及重点科目的个性化复习备考意见等等。这些模拟软件,有的免费使用,有些则需要两三百元的费用。
●商家观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笔者咨询了“高考××通”的北京客服人员,该客服人员介绍说:“这套系统收集了近年来各校录取的分、最低分、平均分等有效信息,依据模糊数学建模、统计学原理,科学地、客观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从而达到‘成功选择大学’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高分落榜、高分低就等现象。今年该系统经全新改版,还新增了‘志愿智能指导卡’、‘报考信息查询卡’,多种功能相辅相成,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专业的、具有时效性的报考信息,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选报全程解决方案。”当笔者对“升学通”的权威性和资料来源存在疑问时,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套系统是由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经过十几位重量级专家的论证点评,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考生使用的成功案例,还有好多家长都夸这个软件设计得好呢!”
与“高考××通”不同,另一套“高考志愿”模拟软件创的是“专业”牌,该系统负责人称:“这个系统是为考生们在报志愿之前提供前期的指导。系统依据心理学原理和相关评估系统,生成二百四十多道自测题,采用独特的算法分析出考生的性格和所适合的专业。”
●质疑一:测试软件能否未卜先知?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对这种模拟软件持观望态度,不支持也不制止。老师们表示,用不用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权利,他们不做干涉,但是老师们对于这类非官方的东西,尤其是存在商业成分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质疑。
首先,不少老师对这类模拟软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表示怀疑,软件的原理不是商家说一说就能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的,每种软件的测算方式都不同,测试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要听谁的?如果制造软件的商家没有官方背景的话,那些往年分数资料的来源权威吗?具有参考价值吗?精华教育机构教学总监尹宗禹老师说:“北京的高考是先报后考制度,首先要依据有多少人报,其二要依据考了多少分,最终才能决定录取情况,在没报名更没有考试之前,任何人都不能看清楚,任何公式都求不出来。”
●质疑二:软件与现行高考模式是否匹配?
除了软件自身科学性的问题,各位老师还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北京考试模式这个现实问题。尹宗禹老师说:“现在的模拟考试都是各区的模考,在高考之前学生得不到自己在北京市的整体排名情况,而各区的试卷难度是有差别的。高考的录取是将成绩转换为排名录取,学生模考分数高不代表水平高,也不代表就能上哪个学校,仅凭模考分数或者估分就能测出学校的录取概率,测得准么?”五中毕业班班主任于黎老师说:“今年这届毕业生正好赶上教改第一年,高考的情况势必会较去年有一定的变化,模拟软件依据往年的成绩来评估,又不太容易对今年的变化做出相应改革,结果会不会出现偏差呢?”
●专家提点:信机器不如信人
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的专家们认为,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模拟软件值得参考,但是报考的主流方式还是咨询老师和专家。只有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最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和学习状态,只有一线的老师们最了解高考的形势和变化、学校的层次和排位。老师们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学校组织的高校咨询,家长们应该多咨询几所高校,多问问专家填报意见,找专家咨询才是正道,而不要一味在家买软件做测试。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北京市第五中学重点毕业班班主任于黎老师说:“首先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在填报志愿时先排除外地学校。其次在报志愿之前,要先确定考生自己的层次。主要是依据上学期期末统考排名、一模、二模排名综合衡定自己在学校的排名、在区里的排名,再结合学校在区里、在市里的排名,以及学校往年的升学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层次;层次确定好了就可以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专业,看看有没有有机会录取的学校,因为有的专业可能要的分比较高,比如金融类专业,如果学生成绩比较低就很难有学校上,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另选一些专业稍作调整了。”
●“一模”后,高考志愿模拟软件逐渐走俏
眼下一模考试刚刚结束,二模考试马上到来,不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成绩不很理想的家长,正在为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焦头烂额、四处“求医问药”,他们表示很想知道孩子的成绩究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因此对于高考志愿模拟软件的出现也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
近来网上悄然兴起的所谓“高考志愿”模拟软件,就是输入考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在省市、文理科,然后按院校查询,就能显示被该校录取的概率。或者输入基本信息后,就会显示出一张志愿表,不用动脑筋完成志愿填写。还有的软件依据学生性格、兴趣通过心理测评得出学生适合的专业,有的软件甚至做大到一个系统,内容包括计算高校录取概率、智能指导专业选择,以及重点科目的个性化复习备考意见等等。这些模拟软件,有的免费使用,有些则需要两三百元的费用。
●商家观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笔者咨询了“高考××通”的北京客服人员,该客服人员介绍说:“这套系统收集了近年来各校录取的分、最低分、平均分等有效信息,依据模糊数学建模、统计学原理,科学地、客观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从而达到‘成功选择大学’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高分落榜、高分低就等现象。今年该系统经全新改版,还新增了‘志愿智能指导卡’、‘报考信息查询卡’,多种功能相辅相成,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专业的、具有时效性的报考信息,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选报全程解决方案。”当笔者对“升学通”的权威性和资料来源存在疑问时,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套系统是由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经过十几位重量级专家的论证点评,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考生使用的成功案例,还有好多家长都夸这个软件设计得好呢!”
与“高考××通”不同,另一套“高考志愿”模拟软件创的是“专业”牌,该系统负责人称:“这个系统是为考生们在报志愿之前提供前期的指导。系统依据心理学原理和相关评估系统,生成二百四十多道自测题,采用独特的算法分析出考生的性格和所适合的专业。”
●质疑一:测试软件能否未卜先知?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对这种模拟软件持观望态度,不支持也不制止。老师们表示,用不用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权利,他们不做干涉,但是老师们对于这类非官方的东西,尤其是存在商业成分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质疑。
首先,不少老师对这类模拟软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表示怀疑,软件的原理不是商家说一说就能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的,每种软件的测算方式都不同,测试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要听谁的?如果制造软件的商家没有官方背景的话,那些往年分数资料的来源权威吗?具有参考价值吗?精华教育机构教学总监尹宗禹老师说:“北京的高考是先报后考制度,首先要依据有多少人报,其二要依据考了多少分,最终才能决定录取情况,在没报名更没有考试之前,任何人都不能看清楚,任何公式都求不出来。”
●质疑二:软件与现行高考模式是否匹配?
除了软件自身科学性的问题,各位老师还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北京考试模式这个现实问题。尹宗禹老师说:“现在的模拟考试都是各区的模考,在高考之前学生得不到自己在北京市的整体排名情况,而各区的试卷难度是有差别的。高考的录取是将成绩转换为排名录取,学生模考分数高不代表水平高,也不代表就能上哪个学校,仅凭模考分数或者估分就能测出学校的录取概率,测得准么?”五中毕业班班主任于黎老师说:“今年这届毕业生正好赶上教改第一年,高考的情况势必会较去年有一定的变化,模拟软件依据往年的成绩来评估,又不太容易对今年的变化做出相应改革,结果会不会出现偏差呢?”
●专家提点:信机器不如信人
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的专家们认为,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模拟软件值得参考,但是报考的主流方式还是咨询老师和专家。只有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最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和学习状态,只有一线的老师们最了解高考的形势和变化、学校的层次和排位。老师们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学校组织的高校咨询,家长们应该多咨询几所高校,多问问专家填报意见,找专家咨询才是正道,而不要一味在家买软件做测试。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北京市第五中学重点毕业班班主任于黎老师说:“首先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在填报志愿时先排除外地学校。其次在报志愿之前,要先确定考生自己的层次。主要是依据上学期期末统考排名、一模、二模排名综合衡定自己在学校的排名、在区里的排名,再结合学校在区里、在市里的排名,以及学校往年的升学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层次;层次确定好了就可以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专业,看看有没有有机会录取的学校,因为有的专业可能要的分比较高,比如金融类专业,如果学生成绩比较低就很难有学校上,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另选一些专业稍作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