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精选6篇)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 篇一
《让子弹飞》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姜文执导的黑色幽默片,该片于2010年上映,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阴谋、欺骗与反转的故事。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禁被它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所吸引,深深地感受到了导演的智慧和创造力。
首先,我被影片中的角色塑造所折服。姜文在选角方面可谓用心良苦,为观众呈现了一群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人物。其中,严肃而机智的冯小刚、狡猾而聪明的黄老板以及正直而坚强的马老板等角色,无一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性格独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其次,影片的剧情设计也令人赞叹不已。导演姜文将复杂的阴谋和反转巧妙地融入故事中,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的情绪。尤其是在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和角色之间的较量中,观众不断被引导着思考和猜测,而导演又恰到好处地给出了答案,让人眼前一亮。整个故事的发展紧凑而富有张力,使观众难以转移视线,沉浸在其中。
最重要的是,《让子弹飞》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法,讽刺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尽管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但其中所揭示的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导演通过夸张的手法和激烈的情节,让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快节奏和紧张氛围,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反思社会的现状。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影片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启发。
总的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电影。影片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寓意以及出色的演员表演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地被其吸引和震撼,同时也对导演姜文的才华和创作能力深感敬佩。无论是剧情,角色还是主题,影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发。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 篇三
一个好的导演应该牵着观众的鼻子遨游,而不是单纯的哄他们开心,或者装姿态耍腔调,这也正是姜文超过冯小刚、陈凯歌等人的地方。第五代导演曾被称作最叛逆的一代,今日却都已经循规蹈矩泯然众人,唯有第六代的姜文舍得一身剐,敢于扯开大旗登高一呼:老子要闹革命,统统向我开炮。
结果这一回姜文赌赢了,不但能把钱挣回来,也没辱没自己的尊严,换句话说就是“站着挣钱”。《让子弹飞》外置了多种商业片的利器,包括明星扎堆、影帝飚戏、爆裂枪战、荤腥幽默,这些都不见得能为电影直接加分,却无疑是最好的外加包装。电影的内核部分则是典型的姜文风格:充斥无边的黑色幽默,对人性的深度透析,对时代的反讽批判都裹在里面,倘若说其他导演的作品是家常小菜,是速食快餐,那么姜文的电影就好比是山珍,不但富有嚼劲而且能恶补,直至补地让你鼻孔流血。
姜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者,他的电影总习惯性地勾勒出一个封闭的区域,再由外入者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在《让子弹飞》中,鹅城就是这么一个区域,恶霸盘踞、百姓受欺而麻木不堪,“鹅”在这里极富象征意义,它直接性地隐射了当地百姓:愚昧、无知、惧怕、软弱和笨拙,而鹅在英文中亦是愚笨的代名词。张牧之的出现惊醒了这群鹅,但他们的态度也仅止于自保和观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直到张牧之砍下了傀儡黄四郎的人头,这些人才蜂拥而入碉堡——这种行动绝不是为了反抗,而是为了掠夺,姜文就是这么幽默地凝视着人的卑微与贪婪,与《鬼子来了》中的讽刺一脉相承。
黄四郎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意味着鹅城危机四伏,根本是个穷山恶水,鹅城的境遇让人想到《光荣的愤怒》中的黑井村,不过黄四郎更像是个非典型的恶霸,他喜欢撇几句英文、玩日本长刀,更喜欢背地里玩两面三刀,替身的出现应和了这种明暗变化,也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树立了这个既得利益者,张牧之的出现就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两人的一见面就显得剑拔弩张,并从此延续着这种一触即发的张力,事实上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于是马邦德的存在就显得极为必要,他是个充满了弹性的人,既能与恶霸联姻又能与土匪合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二者之间的搅棍,有着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姜文对马邦德这个角色的塑造应该说极为精彩,除了让他展示层层骗人的假面之外,还让他最终死在堆积的白银之中,暗合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正是这样紧张的人物关系促成了故事张力,不管是何等地尔虞我诈、偷梁换柱,都只能让气氛再绷紧一些。三人飚戏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段落,姜文的笃定、葛优的圆滑、周润发的狠辣相形宜章,鸿门宴自然是名副其实。在国内国内大导演纷纷选择“冷静”、“克制”的表演模式的时候,姜文毅然反其道而行,采取了过火夸张化的表现,这种别出心裁的操作配合着荒诞化的场景,又显得异常和谐。舞台剧的痕迹充斥在电影的很多角落,譬如陈坤带着团练夜袭县府,人物在二楼上来去开枪,忽又集体消失,只剩一个空镜头,不但像剧场中的“过幕”,又像一种写意化的留白,和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异曲同工。
很多人会指责电影中布景简陋、不合史实、表演过火、焦距不准之类,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思量,《让子弹飞》是置身于一个荒诞情景里的故事,从开始马拉火车奔驰开始就注定是个肆意挥霍的空间,而鹅城的布景空旷而整齐,徒留一群蹒跚的鹅,便是为应和这种异质化的感官。很明显姜文要的并不是写实,而是虚化的空间,写实过多反而会打破这种梦幻的色调,令剧情发展变得突兀。焦距模糊、色调的饱和正是为了虚化环境,格局封闭正是为了淡化历史,只有架空了钳制故事的一切,电影才能在姜文的掌控下做到自如畅游,姜文永远比观众聪明的多,只是有些人看不到。
《让子弹飞》拥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包括半个世纪前赛尔乔·莱昂内惯用的,如今已被丢弃的面部大特写,遗憾的是这反过来被人作为攻击“表演过火”的例证,那只能证明某些人未曾看过或喜欢那个年代神奇的西部片。片中的张牧之兄弟七人横刀立马,绝对是来源于对《七武士》的借鉴;剿匪之前几个大佬踱步登台,响起的赫然是《桂河桥》中的口哨版《波基上校协奏曲》;久石让在《太阳》中的配乐于影片首尾再度出现,似乎比在前作中更和谐,当真属于节省资源的有效利用。当然电影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中段人物对白过多,言语太多荤腥的恶趣味,让人有些分不清是姜文的幽默还是冯小刚的幽默,不过幸好姜文及时鸣枪自省,将故事又拉回了正规。
每个人都会做自己的白日梦,虽然它根本不真实,却让你留恋万分。《让子弹飞》就是这么一场梦境,它将我们奢求精气神近乎饱和地注入其中,风驰电掣,狂行飞奔,既让人惬意又令人着迷。张牧之无疑是个很完美的形象,他干练、刚强、正义、沉静,霸气十足却也粗中有细,面对层层险局和穷山恶水,他精于谋划并最终翻云覆雨,自然是相当令人解气的故事。不过姜文不会停留在这样的意淫,他接着笔锋一转,荣耀又化作虚空,英雄也变得落寞,进而使兄弟和女人离去,只剩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白日梦瞬间变成了黑色童话。我亦不怀疑姜文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把那个最单纯美好,近似白色野合花的角色留给了自己的妻子,而周韵也乐得接受这份礼物,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 篇四
人生路漫漫,前方的旅程充满未知的变化。行走于人生的道路上,或崎岖,或平坦,但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这人生的挑战。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要掉以轻心,时刻保持警惕,用智慧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片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土匪、商人、被劫人之间的智慧斗争。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马邦德这个角色的定位。他用钱买官,老婆是青楼女子。他是两面派、贪图钱财、贪生怕死,但当他的老婆被误杀后他歇斯底里的痛哭以及临死前想告诉张麻子他编造的谎言有可看出他也是有血有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那么,是什么让他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在我看来,是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造成的。官场上的官官相印,官员都只顾及自身利益,互相贿赂勾结,全然不顾百姓的生活,而马邦德只是被世俗同化了。或许他曾经也有雄心抱负,或许他也曾有一颗正义的心,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终究向现实低头了,迷失了方向。或许他正是千万官员中的典型代表。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在这黑暗的时期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尽管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尽管谎话连篇,但他最终没有让自己的心迷失了方向。
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张麻子的义子老六因受不了他人的污蔑,用剖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也因此中了敌人的圈套,丢了自己的性命。被人冤枉是一件既委屈又气愤的事,但用最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悔恨,让亲人痛心,让敌人得逞。他为何就不能学学苏轼多次被贬后仍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的奋发图强;林肯多次竞选失败后的愈挫愈勇。或许他只要再坚持一会,在沉着一点,凭借张麻子的智慧,他的人生不会以悲剧收场。
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有太多的难以预料,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为下一秒做好充足的准备一以应对自己所不知的挑战。而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应保持低调的姿态,不要利益熏心,时刻保持警惕,用自己的智打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 篇五
我觉得这是姜文首部坏电影,若是就简略的好电影仍是坏电影,毕成功认为《让子弹飞》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十分商业的文艺片。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动社会,英雄创造前史。最大的沉痛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可,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大众一个公正,给鹅城一个和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必定被浓墨重彩所烘托。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分,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缺陷,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今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担任。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价值。
只要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缺陷时,你才可以说你实在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在姜文的电影里,志向有时是一种很虚很含糊的东西。张麻子的志向是打土豪分地步,张麻子的志向却又不是打土豪分地步。张麻子的志向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志向在心里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落日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久不知道怎么去寻觅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分,你就了解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让子弹飞》经典影评观后感 篇六
重温《让子弹飞》,心情也变得跌宕起伏,作文记之,聊以志吾之乐尔。
为什么小六子会把刀刺向自己?是因为胡万、武举人的步步紧逼,也是因为孙守义在威慑下的谎言,更有围观群众的推波助澜。
整段看下来,六子显然是掉进了黄家人预设的陷阱里:
首先,关于吃了几碗粉、给了几碗的钱这个问题,胡万最初就在带偏舆论,先入为主的把这件事儿拔高到不公平,拔高到县长儿子带头不公平,把县长儿子和普通民众对立了起来。对此,六子乱了阵脚,忘记了自己核心问题是怎么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把得出不公平这一论断的根基打破。
其次,武举人假装公正,把自己塑造成客观公正的第三人,把自己和群众绑定在了一起,六子更加孤立无援。
再次,胡万把问题引向了你没钱是吧,我帮你给,这句话的前提是六子确实少给钱了,可是愤怒中的六子忽视了这个隐含假设,再次跳入陷阱,开始争辩自己有钱,让脑海里已经有了不公平这一预设前提的群众更加倾向于站队到胡万这一边。特别是胡万一个偷梁换柱,声称这么多钱,他吃了多少碗粉,舆论已经彻底被带偏,六子纯粹陷入被动。
最后,真相有了,群众也一哄而散了,纯粹又热血的六子却没了。
做个热血青年,做个理智的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