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读后感【经典3篇】
《中国智慧》读后感 篇一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智慧》的书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智慧是中国古代智者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思考所积累的智慧结晶。这些智慧不仅来自于哲学家、文化名人,还来自于普通人民的智慧。书中所介绍的智慧涉及多个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每一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智慧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智慧吸纳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国智慧能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等。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更是世界军事和哲学思想的宝库。通过学习这些智慧,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智者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独到见解,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除了政治和军事智慧,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智慧。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活动中,商人们秉持着“和为贵”的原则,注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种智慧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培养了商人们的诚信和责任感。这种经济智慧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倡导“教育为民、教育为国”的理念。中国古代的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这种教育智慧可以为我们现代的教育事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通过阅读《中国智慧》,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智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智慧》读后感 篇二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智慧》的书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智慧思想和实践经验,让我深受启发。
中国智慧是中国古代智者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果。这种智慧不仅具有理论性,更注重实践性。书中所介绍的智慧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每一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智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哲学性。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见解。例如,《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思想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政治和军事智慧方面,书中介绍了《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军事思想的瑰宝。通过学习这些智慧,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智者们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独到见解,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智慧。中国古代商人们注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倡导“和为贵”的原则。这种智慧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培养了商人们的诚信和责任感。这种经济智慧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中国智慧》,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智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智慧》读后感 篇三
《中国智慧》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
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着、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着,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着,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