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实用6篇】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一

《孤独六讲》是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佳心理学家”的丁晓华教授的著作,该书以六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孤独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孤独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本书通过对孤独的定义和分类,帮助读者理解孤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孤独并不仅仅是指身边没有人陪伴,它还可以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与他人隔阂的状态。有时候,即使身处人群之中,我们仍然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的存在,使我们更加需要认识和理解孤独,以更好地应对它。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孤独的成因和影响。作者指出,孤独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有关。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孤独感在人们中间普遍存在。此外,个体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的质量以及社会支持的缺失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孤独感。通过对这些成因的剖析,读者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孤独感,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再次,本书提供了一些缓解孤独的方法和建议。作者认为,积极的自我调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等方式,我们能够减轻孤独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改变,使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孤独。

最后,本书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理论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孤独。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孤独。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如自我决定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孤独和心理问题的本质。

总而言之,读完《孤独六讲》,我对孤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孤独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也可以是一种思考和成长的机会。通过理解孤独的本质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孤独,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很多启示,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我相信它也能够给其他读者带来很多帮助和启发。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二

《孤独六讲》是丁晓华教授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六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孤独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受到了一些启发。

首先,本书帮助我明白了孤独并不仅仅是身处空间上的孤立,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有时候,即使我们身处人群之中,内心仍然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是一种与他人隔阂的状态,是一种对归属感和联系的渴望。通过对孤独的定义和分类,我对孤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本书对孤独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得孤独感在人们中间普遍存在。此外,个体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的质量以及社会支持的缺失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孤独感。通过对这些成因的了解,我认识到自己的孤独感并寻找了解决的方法。

再次,本书提供了一些缓解孤独的方法和建议。作者认为,积极的自我调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等方式,我们能够减轻孤独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改变。

最后,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理论的介绍,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孤独。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孤独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孤独。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如自我决定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这些理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孤独和心理问题的本质。

通过阅读《孤独六讲》,我对孤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孤独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也可以是一种思考和成长的机会。通过理解孤独的本质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孤独,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并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我相信它也能够给其他读者带来很多帮助和启发。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三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

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四

  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五

  《孤独六讲》读后感1500字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十分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齐走,一齐看,一齐思考,一齐应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刻,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好处,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应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

  ——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这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因此,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刻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能够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保密,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职责,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理解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独就应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就应应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能够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明白: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六

  我这人有个不好的习惯——一本书我能够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年。这个学期,在“莫言热”的大潮下,我选取了蒋勋的《孤独六讲》和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蒋勋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晓风书屋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好处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能够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能够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坚信它是一本哲学书,正因“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那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那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群众、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以前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正因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应对自己的机会。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在思考中所进行的活动,我们对某件事或是某种时刻的感受,我们是否仔细的琢磨过原因呢?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强烈,但是如果要让我们说出原因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很难说出来,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说得出来。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应对自我的方法。记得之前去逝了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应对它、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应当谨记。

  至于《潜规则》,我尚未读完。在未读完全之前发表言论,略显不妥。同时,预定了一本书——《香蕉哲学》,是最近在微博上大热的神秘人物,他有二十万多粉丝,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最年轻、最活跃、最先锋的创意人,媒体人,以及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其“坏品位谬论”更是用独特的语言魅力赢得全国读者的喜爱的杨昌溢所著。

  看的书都略显杂乱,今后可能更多地看些更加专业的著作吧。

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优选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理想的风...
读后感2017-05-09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优选6篇)

礼记大学读后感(优选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礼记大学读后感1...
读后感2018-09-02
礼记大学读后感(优选5篇)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经典3篇】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读后感2013-03-06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经典3篇】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优秀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少年中国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篇1  《少年中...
读后感2019-09-04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优秀6篇)

读《给你一根绳子》有感(精简3篇)

假如有人给你一根绳子,你会用它干什么呢?山中小木屋里,住着老猎人和他的两个儿子,他们世代以打猎为生,在老猎人临死时,他给了儿子们每人一根绳子,然后就咽了气。哥哥觉得家里祖祖辈辈都靠打猎为生,就应该去打...
读后感2019-01-09
读《给你一根绳子》有感(精简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精彩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读后感2014-09-07
《蒙田随笔》读后感【精彩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