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精彩6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一
《世说新语》是一本记载东晋末年至南朝梁代的文集,作者刘义庆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风貌。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被书中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吸引。《世说新语》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结晶。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比如书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名言警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些智慧的言论,我受到了启发,也更加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
其次,我被书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世说新语》中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他们或聪明睿智,或忠诚正直,或胆识过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的阮籍、王羲之等,他们的才华和个性都让我深深钦佩。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也更加珍惜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最后,我被书中的历史背景所震撼。《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晋末年至南朝梁代的历史,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也更加明白了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总之,读完《世说新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一部智慧和思想的宝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风貌,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世说新语》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动。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二
《世说新语》是一本以故事和论述为主的文集,记录了东晋末至南朝梁代的历史和人物。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印象深刻。《世说新语》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这些故事情节精彩有趣,引人入胜。比如书中的“杂剧”一节,记录了当时宫廷内外的琐事和八卦,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而书中的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他们或聪明才智,或忠诚正直,或狡诈奸诈。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特点。
其次,我对书中的思想和哲理有所领悟。《世说新语》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结晶。书中的各种名言警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比如书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些智慧的言论,我受到了启发,也更加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我对书中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晋末年至南朝梁代的历史,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和变革的时期。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也更加明白了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变革和挣扎,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总之,《世说新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一部智慧和思想的宝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风貌,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世说新语》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动。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三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787个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四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五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篇六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班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的我云里雾里,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是在《言语》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读到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问题后,邓艾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很镇定,他没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