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精彩6篇】
局外人读后感 篇一:探讨人性的冷漠与无助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冷漠而无助的人生观。小说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梅尔索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无动于衷。这使我不禁反思,人性中是否真的存在冷漠和无助,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小说中的梅尔索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职员,他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一种机械的重复。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冷漠而无情,如同一个局外人般漠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面对母亲的去世和一桩无意义的谋杀时,他的反应同样冷漠无情。梅尔索对于生死的冷漠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只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终结。
梅尔索的冷漠和无助并非是个例,相反,这种态度在当代社会中并不罕见。现代人面对信息爆炸和社会压力,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关怀,却往往面对着冷漠和无助。社会的竞争和利益驱使,使人们变得冷漠而无情,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这种冷漠和无助的态度不仅对个体造成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然而,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冷漠和无助并非是人性的本质,而是一种被社会环境塑造的态度。梅尔索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虽然仍然选择了冷漠无情,但他内心深处却存在着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探索。小说最后,梅尔索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接受了死刑。这表明他对于人性的无助和冷漠并非是绝对的,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局外人》引发了我对于人性的思考,使我认识到冷漠和无助并非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人性中还存在着对于生命和情感的追求,我们应该关注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关怀,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而有意义的社会。
局外人读后感 篇二:人性的反叛与追求自由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探讨了人性中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主题。小说中的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他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持怀疑态度,通过他的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反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欲望。
梅尔索是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孤独地生活在一个与他格格不入的社会中。他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一切行为都是无意义的。当他面临生死抉择时,他选择了反叛,选择了不受道德和社会压力束缚的自由。
梅尔索的反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态度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对个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和限制,人们往往感到束缚和无所适从。梅尔索的反叛精神是对这种束缚的抗议,他试图摆脱社会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和需求。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不仅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
然而,小说中也揭示了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深层次的困境。梅尔索的反叛和追求自由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和解脱,相反,他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绝望中。他的反叛被社会视为异类,他无法融入社会,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纳。他的追求自由最终只是一种自我欺骗,他并没有真正摆脱社会的束缚和限制。
《局外人》使我认识到反叛和追求自由并非是绝对的价值,它们需要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相结合。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秩序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人性中的反叛和追求自由是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局外人》,我对人性中的反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梅尔索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反叛和追求自由并非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们需要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局外人读后感 篇三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飘荡直至陷入深渊的故事:
在世俗的角度来看,默尔索是一个麻木冷血无情的人。面对母亲的过世,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会女友。面对女友关于是否爱她的问询,他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或许不爱。面对滥情的邻居惩罚情妇的要求,他说没有理由拒绝。面对死亡审判,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容冷静,甚至是无所谓。临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应该有人来谩骂他才好,以免死的太过安静……
正是这样一个不入世俗的灵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周遭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一个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的人,这样一个与滥情之人为友的人,这样一个对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预谋杀人岂不是都在情理之中?
于是本应该是自卫杀人的审判,竟不知不觉的变成了人性的审判,默尔索终究是沦为了约定俗成的世俗规则的牺牲品。
抛开道德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点,默尔索有错么,或者说罪该致死么?没有规定说亲人逝世必须表现出沉痛,也没有规定说遇到危险不能反击,更没有规定说默尔索必须生着一副圆滑的嘴脸。
默尔索的死看起荒诞实则必然。杀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这个世界。
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没有意义。虽然有些悲观,但道理和意义却是深刻的。
局外人读后感 篇四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局外人读后感 篇五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看似是谈主人公的荒谬,其实是反应社会的荒谬。终其一生,希望我们能活得不像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六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