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优质6篇)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一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好友和合作伙伴,他的《费尔巴哈提纲》是对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作品进行总结和批评的一篇著作。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独特性和深刻性。
《费尔巴哈提纲》首先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的幻觉,是人们对自己的幻想和对现实的逃避。马克思则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指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马克思的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根源,使人们对宗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费尔巴哈提纲》还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意识是超越物质的,是独立存在的。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他指出,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受到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的这种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揭示了人的意识与社会的联系和依赖,使人们对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伟大的,他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他能够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人的真实面目。他的思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和鞭策。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二
《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批判。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深深地被马克思的思想所吸引和震撼。
《费尔巴哈提纲》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的幻觉,是人们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己的幻想。马克思则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他指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马克思的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社会根源,使我对宗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费尔巴哈提纲》还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意识是超越物质的,是独立存在的。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他指出,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受到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的这种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揭示了人的意识与社会的联系和依赖,使我对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伟大的,他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他能够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人的真实面目。他的思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和鞭策。读完《费尔巴哈提纲》,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改变社会的信念,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三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马克思反对这样的理解,他从认识社会的,认识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发生什么关系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阶级立场来看,新唯物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只知道一味的解释世界,新哲学着重考虑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直观的理解是不行的,还要感性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正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进行改造性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首先要对改造的对象,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须在正确或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改造性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使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内在统一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
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的“环境”不是仅仅指原生自然环境,还要包括社会自然,对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改造性实践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这样的状态才得以存在。
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观从根本上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提纲》全篇是以时间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展开。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新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有着根本分歧。
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四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在他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对它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但却如恩格斯所说,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说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
《提纲》共有11条,字数虽然不多,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联系。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部分,即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勾画了蓝本。蓝图;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其基本哲学依据。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是新世界观萌芽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第一,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
第一条就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说明了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却忽略了人的实践性,没有看到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根本局限时,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及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虽然主张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但是却忽略了科学的实践,因此也就无法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
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说明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说,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甚至宗教神秘主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从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实践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坚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坚持真理。要充分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也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来源,坚持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人们思想产生的根源,并通过社会实践消除人们的'思想问题所由产生的客观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五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篇六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