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800字(推荐5篇)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一
《腾讯传》是一本关于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的传记,作者是香港著名作家吴晓波。这本书通过详实的调研和大量的采访,展现了腾讯公司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深入探讨了腾讯的商业模式、管理理念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深远影响。
读完《腾讯传》后,我对腾讯公司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书中详细介绍了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的一生,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互联网行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化腾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他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成功地将腾讯打造成中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书中还介绍了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腾讯公司凭借QQ和微信等产品的强大影响力,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生态圈。通过互联网游戏、社交媒体、支付等多个方面的布局,腾讯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此外,《腾讯传》还提到了腾讯公司的管理理念。腾讯公司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个人价值。腾讯公司的管理理念是注重团队合作、开放分享、追求卓越,这种理念使得腾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阅读《腾讯传》,我深刻认识到了腾讯公司的伟大和成功所背后的努力和智慧。腾讯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感互联网的力量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
腾讯公司的精神,不仅是腾讯人的精神,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精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讯公司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继续崛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二
《腾讯传》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传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腾讯公司的伟大和成功所背后的努力和智慧。腾讯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腾讯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的一生,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互联网行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化腾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他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成功地将腾讯打造成中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这本书中的另一个重点。腾讯公司凭借QQ和微信等产品的强大影响力,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生态圈。通过互联网游戏、社交媒体、支付等多个方面的布局,腾讯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持续创新。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此外,《腾讯传》还提到了腾讯公司的管理理念。腾讯公司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个人价值。腾讯公司的管理理念是注重团队合作、开放分享、追求卓越,这种理念使得腾讯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阅读《腾讯传》,我深刻认识到了腾讯公司的伟大和成功所背后的努力和智慧。腾讯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感互联网的力量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
腾讯公司的精神,不仅是腾讯人的精神,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精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讯公司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继续崛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三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发掘腾讯成长的秘密,了解腾讯是如何从0到1再从1到100,试探讨腾讯大愿景的可实现性。
《腾讯传》是今年百宝乡与大家共读的第四本书,乡民们在腾讯WE大会的当天上午顺利结束了第一场分享。分享会上,三位分享人分别从财政分析、产品的不同角度对腾讯公司做出了分析和思考理解。
百宝乡乡民钢铁侠从财务分析作为切入点,将腾讯与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世界巨头多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对腾讯建立开放平台,将各小企业汇流,成为一条大河的未来目标,钢铁侠认为,只有把目光从短期利益转移到加大研发投入,才能真正开放共生,做好行业的连接器。
砆着眼于腾讯游戏产品思考游戏化课程设置。从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分析游戏品牌的组成。游戏与大众的关系上,指出娱乐性向功能性的转变。在团队领导中,游戏化概念可以为目标最大化提供分析决策,帮助人们进行时间与风险管理,从而事现成果最大化。在个人生活中,游戏化系统可以提供动力因素,提升参与感,诱使人们乐于改变行为,习惯成自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游戏化思维对行为产生情感支配作用的例子:单词打卡:挑战、奖励、目标、反馈机制、收银柜台对比、钢琴楼梯散流。
深蓝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从社交软件看腾讯如何做产品。梳理国内社交软件的时代更迭,比较朋友圈与QQ空间在页面上设计及功能的不同,分析朋友圈熟人社交的特点及产品功能取舍背后的价值观。随后深蓝比较了今日头条和QQ,抖音及微视,提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将在使用时长上展开竞争。其竞争不仅限于产品价值,还有运营、推荐、审核和生态等多方面竞争。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四
财经作家吴晓波新写的这本《腾讯传》竟然让我读出了江湖武侠的感觉。马化腾率领下的腾讯,犹如一个武林高手率领下的武术门派,从1998年创立门户,到如今成为武林至尊,其间经历的血雨腥风,坎坷磨难,读之,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白面书生一样的马化腾是怎么一步步成长的呢?合上书,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八个字:直指人心,唯快不破。
马化腾从创业伊始到现在,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内心认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芳心,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他的一个
主管曾说到,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作者问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了如指掌的?他的回答只是两点:一 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二 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这有点出乎意料。大家眼中,这样级别的领导,好像高屋建瓴,整天考虑的应该是战略。应该抓大放小才是。没想到还关注这样的细节。但是,认真想想,马同学实在厉害,他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不会考虑所有的细节,但是他考虑的细节都和用户体验相关。在核心的竞争力上,没有丝毫马虎。而我们平常人,可能连生活中的主要次要都分不清楚,所以每天忙忙碌碌,但却一事无成。
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直指人心,在别的人还在研究技术时,他却是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去推动他的产品创新。
正是用户不断的需求,才能使他不断地“小步,迭代,试错,快跑”。一件事不能出来就是完美的,但是必须快,快速的研究,快色的应用,有错也没事,敢于试错,不断创新,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唯快不破!
他下面的一个从金山软件进入腾讯的负责人唐沐,描绘金山和腾讯的不同时说:软件开发常常以年为单位。但2003年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惊了——一个月一个版本!
在早期的OICQ阶段,产品一周就可更新三代。而更新速度的背后是,马化腾的勤奋。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吴晓波善于描述经典生动的细节,但正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了伟大背后的东西。直指人心,唯快不破是腾讯和马化腾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化腾就足以让我们敬畏了。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五
年前被《腾讯传》这本书炒得沸沸扬扬,我没有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生,手捧腾讯传勾勾画画。那会我为轻装简行背着一个大背包,连衣服也没多带,包里装满了我工作第一年为家人买的礼物,此外就是手机里一连串的电影电视,眼睁睁看着别人捧完一本又一本书,应和着火车的长鸣声,昏昏欲睡。
读《腾讯传》之前与朋友说起,朋友手贱给我搜索了连篇书评,书评褒贬极端得厉害,朋友说:这样不好,没看书先看了书评,这就先入为主了。但看书还是有趣,通常我看书喜欢边看边吐槽,看完吐槽完也就全忘了。
对书评的思考
尖锐的读者们对这本书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虎头蛇尾。这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好,大家都是公认的,后半部分却说成了一种堆积,名言警句、事实片段,以及大片大片演讲稿的引用,干巴巴的信息罗列,与前半部分小说形式的语言风格和煽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时下最热门、发展现状一片叫好、发展势头也最猛的微信的一笔带过,也为人所诟病。
不过看完全书,我想了想自觉或许明白了些:《腾讯传》是从2011年开始准备、采访、着手的,一直准备了5年,原定2013年出版一直推迟到2016年年底,才算“勉强完成”。而微信是从2011年才推出的,这期间微信发展迅猛,作者根本来不及采访、应对、整理、构思。并且对于本书后半部分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作者也根本无法用如今看10年前一样,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地分析、阐释。
它成长得太快了
此外,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的速度。
18年,腾讯从一个活不下来的公司,成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只用了18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我国从寻呼机遍地,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腾讯从对寻呼机的开端创业,到如今的互联互通平台,只用18年!然而回首往昔,寻呼机的年代,仿佛是一个世纪前一样朦胧而遥远。
这真可怕,世界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发展得太过迅猛,互联网自身发展得太过迅猛。这一二十年,如同他人走不完的一生。18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如今可以说已经没有一项确定的技能或知识不会被淘汰,就像人类一直担心着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将自己推向灭亡,古时候可能会种地、会织布、会打铁就能保证一生不饿死,可现在谁能确定的说所学的技术在18年后还能用得上。
多少学科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多少技术在这些年已被淘汰。算了算,18年后我42岁,重新学好像太晚,安于坟墓,好像又太早,着实尴尬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