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厄运观后感(实用3篇)
遗传厄运观后感 篇一
《遗传厄运》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遗传疾病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类基因的思考。电影中,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家族遗传的罕见疾病而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中。他的父母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这一遗传病症,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基因的影响和遗传疾病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特征、性格和健康状况。遗传疾病则是由异常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它们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中的托马斯就是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例子,他不得不面对疾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种种困扰。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道德困境。主人公的父母为了保护他,曾经考虑过中断妊娠。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涉及到生命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他们最终选择生下了托马斯,但是这个决定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电影通过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道德抉择和人类伦理的思考。
此外,电影还反映了社会对遗传疾病患者的态度。托马斯在学校里经历了欺凌和孤立,他的病症让他成为了异类。这让我对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感到担忧。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歧视和排斥。
通过观看《遗传厄运》,我对基因和遗传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意识到遗传疾病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电影也让我反思了道德困境和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问题。我相信,只有通过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我们才能为遗传疾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宽容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遗传厄运观后感 篇二
《遗传厄运》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这是一部以遗传疾病为主题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揭示了遗传疾病对个体和家庭的巨大影响。
电影中的主人公托马斯出生时就携带了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痛苦。他的父母为了保护他,曾经考虑过中断妊娠,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生下他。这个决定让他们陷入了长期的困境和压力之中。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遗传疾病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疾病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托马斯在电影中的生活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的身体状况让他无法参加正常的学校活动,成为了孤立和欺凌的对象。他的家庭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道德抉择。托马斯的父母在面对中断妊娠的选择时,面临了巨大的道德困境。他们最终选择了生下托马斯,但这也让他们陷入了困难和痛苦之中。这引发了我对道德抉择和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我们在面临类似的选择时,应该如何取舍?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我深思。
此外,电影还反映了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托马斯在学校里经历了欺凌和孤立,这让我感到痛心。我们应该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不是歧视和排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观看《遗传厄运》,我对遗传疾病和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道德困境、生命的意义和社会包容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关注和支持那些受到遗传疾病困扰的人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遗传厄运观后感 篇三
遗传厄运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遗传厄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不知道大家最近都看了4k电影《遗传厄运》了没有?我们知道真正的恐怖片是会教人恐惧、心寒。换言之,恐怖片要达到这层次效果,必然不能让观众走得太远,一些抽离、脱离现实的空间会让我们意识这只是一出戏。当灯亮了,踏岀电影院,便跟那虚构故事再没关系。所以人心恐怖往往是恐怖片渴望书写的目标。备受美国影评追捧的《遗传厄运》(Hereditary),假如用这个对恐怖类型的定义,来验证它的水平效果,你则会发现影片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外国影评把电影跟《魔鬼圣婴》(Rosemary's Baby)和《驱魔人》(The Exorcist)齐名,在北美叫好又叫座,也掀起很多对电影的解读和讨论,话题性极高。之前在网络上看过一段自拍影片,内容是一个女人刚看完《遗传厄运》从电影院岀来,她一边驾车一边哭闹说着WTF,好像被电影下了降一样,不断说这片很恐怖。假如这不是电影公司的病毒宣传,本片在美国则是非常有效果而且成功的。不过换转在中国上映,观众群不同,就不同说法了。
《遗传厄运》跟波兰斯基的《魔鬼圣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Ari Aster都希望将恐惧的重点放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导演的方向是走对了,从人心岀发,整出戏几乎都不是
讲鬼的,反像家庭剧。两个女性角色——母亲Annie和女儿Charlie给人不寻常、诡异的感觉,一家人貌合神离的关系令人无从入手,没有一个主角是我们可以代入和认同。而这样抽离的故事设计和叙事角度,其实大大削弱了电影的恐怖感。观众可以从它的剧情铺排及视觉暗示(微型模型)知道主角的命运备受摆布,例如一个拍主角在公路驾车的横摇镜头,最后镜头是停在那特殊的宗教符号,无疑是一个功能性的铺排,我们都在等待看着他们如何被控制、搬弄,站在一个很安全、与角色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我们知道他们有危险,但无法感受其中主观的心情。跟同类经典电影如《闪灵》(The Shining)、《魔鬼圣婴》相比,主人翁所面对的险境都是不能比拟的,更能感觉导演在背后看着自己的布局而沾沾自喜。《遗传厄运》让我想起《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两片同样有借古希腊悲剧进行现代化的改编,不过前者内容比后者好多了,起码有基本的对白暗示来引导观众,不像后者那样流于空洞、作状卖弄。可是此片还是走不岀美国传统恐怖片格局,永远在电影的最后30分钟进行解谜,所有超自然的东西也有明确的解释,而那老是诸于宗教的邪恶。骨子里仍是传统的.恐怖电影,只是导演克制不用刺激观众的手法,然后人们便把电影捧到上天了。
看见陆续很多各方的媒体为《遗传厄运》的宗教符号进行神秘学的拆解,我是有点不明所以的。又或者说,我不理解就算电影有大量圣经指涉,知道它把圣经章节反过来拍,那又怎能代表电影就有趣味性?电影本身是视听的体验,最真实的趣味不应该落入解读符号的层面,而是看它的画面、故事内容。假如要翻查书本字典,搞一大轮才清楚创作的意思,这就不是看电影的乐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