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自传》有感【优质3篇】
读《教育自传》有感 篇一
《教育自传》是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书籍。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成长为线索,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问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我对中国教育的困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教育经历。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他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他的学校条件简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他在书中述说了自己在学校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教育机会的缺失。这种困境不仅仅出现在作者的生活中,而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农村地区。
通过读《教育自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不公平,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隐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无法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那么我们将无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在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他呼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他还倡导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读完《教育自传》,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教育的现状。只有通过公平的教育,我们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读《教育自传》有感 篇二
《教育自传》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这本书通过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和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教育体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机会的缺失。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限制了他的个人发展和进步。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看到了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等。
通过读《教育自传》,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我们无法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那么我们将无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读完《教育自传》,我决定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支持教育改革,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我也将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读《教育自传》有感 篇三
读《教育自传》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自传》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暑假期间,市教委和学校共同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了百本书籍供教师选读。我随手拿起《教育自传》,本以为是一本无趣的教育书籍,谁想翻开一看,就被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经历坎坷”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决定选择这本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做为我的选读书籍。
读着读着,我竟喜欢上了这本书,生出了尽快把它读完的念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它,因为我想,不板着面孔说教的人讲的故事一定有趣生动,道理一定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吧。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三类教育故事。第一,我做孩子的时候,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是怎样教育我的;第二,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的;第三,我做家长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的,我做老师时是怎样教育我的学生的以及我是怎样度过学校生活的。
这本书从我的视角叙述了一件件家庭、学校所发生的对我有较大影响的事情,从而揭示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重要元素“心”、“赏”,让读者体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形成及成长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自传》一书后的粗浅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感想一:对孩子多关心和帮助,少一些指责和教训
刘良华教授在“不是教训,是关心并帮助”这篇文章中讲到父亲对他无理要求的处理方法:作者要钱没有得到满足,踢翻了一筐新鲜黄豆,父亲则是低头在满是泥土和灰尘的地上一颗颗捡起来。而且在作者大吼着我不要钱了时,眼里露出感激的目光。
我先是心情紧张的看这篇文章,读到后来已经忍俊不禁。本以为作者的无理取闹会换来拳脚或是责骂,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者说,父亲用拣黄豆的方式关心并帮助我,这是一种教育。我相信,作者的父亲是在用“心”来感化当时不懂事的孩子的。从此作者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生活的艰辛,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依我看来,教育是入心入肺的。关心并帮助有时候是一种长鞭效应,轻轻的举动引起终端最大的震撼。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有时面对孩子情绪激动并且做错事情时,不用急于指责、教训,无声胜有声地采用一些举动用以化解当时尴尬的局面,未必不是对孩子心灵更好的洗涤和教育。于家长和教师也应该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僵局或白热化的局面,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还欠缺哪些,都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
这里就要求我们家长和教师要用心多想多思考,对孩子多采用关心和帮助是必要的。相互交心,在达到相互理解才是上上举。但有时候教训也是不可少的。但是尽量少用慎用。
感想二:鼓励和赞赏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最好养料
“在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一文中,作者说“就教师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发生积极的重要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善于鼓励、赏识、宽容学生的教师。”
文章中讲到对他影响最大,也可以说是从此改变他命运的一位代课数学老师——胡老师,她在那节课上猛烈地鼓励我、赞赏我。(这可能是湖北人的毛病:湖北人一旦喜欢某个人,就猛烈地喜欢他。)我呢?就开始猛烈地喜欢胡老师的样子,喜欢胡老师的数学课。
自从遇上了胡老师,我后来的小学生活一路洒满阳光雨露“。正是胡老师的鼓励和赞赏,给当时刚刚留了级的作者好似打了一针强心剂,陡增了作者的自信和自尊。在胡老师那里。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也从此,作者的成绩一路高唱凯歌,直到考入大学。作者至今对这位胡姓老师念念不忘,心怀感激。以至于对所有认识的姓胡的`人都有好感。我想这应该是对于作为老师的最大奖赏了吧。
我觉得,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老师那里获得留意,那将
感想三:眼里有学生,心里装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及需求
刘良华教授在”看窗户的老师“这篇文章中说到:”如果一个老师从来不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诚的,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可是,如果一个老师长久的沉湎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而忘记他面前的学生,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坏老师。“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课堂上,一个好的老师是既要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又要经常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眼中没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眼中便没有了老师。也无从谈起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眼里要有学生,心里要装着学生,对学生的各种情况了然于心。这样在接触学生时,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与教师的真切关心,学生才会喜爱老师以至于喜爱他教的学科,才会记住永远的老师。
从刘教授的诙谐幽默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想传递给其他老师与学生如何交往交心的经验,易于接受,而且引人深思。也想如他一样,做一个能够在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的会”心赏“学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