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读后感【精简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 篇一
《读懂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教育学专家李开复。在这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观察,提出了一些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读懂课堂,也就是如何理解和应用教育中的知识和方法。李开复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在书中,李开复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如何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他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等。而李开复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我实践中,我开始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尝试将课堂变成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开始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出了很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逐渐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乐趣和成就感。
总之,读完《读懂课堂》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开复的观点和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我相信,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读懂课堂》读后感 篇三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
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十多年,对教育教学思考了很多,实践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一直遵循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教学原则,既能读懂自己的课堂,又能读懂他人的课堂。
今日手捧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心中又升腾起曾经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仔细阅读这本书,发现里头有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惊讶之余心中油然而生对钟老的钦佩之情!
真的,有些观念我们要改变了!
很多教师对“分层教学”情有独钟,并且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倡导,诸如“分层教学的好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分层教学优秀案例”……我们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教学论文。书中明确指出,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界就表明了“分层教学”的无效性与危险性。教学上采取分层,实质上压低了“中位”组、“下位”组的学习层次,扩大了学历的落差,从而导致整个学校的学力提升。那么为什么教师、乃至家长仍然对“分层教学”乐此不疲呢?这是因为,“分层教学”是作为“优等生“和作为“困难学生”的实感而形成的。如何改变?既不粗暴又行之有效!钟教授提供了一些策略,并强调:儿童学习价值的追求已从单纯“量”的追求,更多地转向注重“质”的追求,即如何丰富而深刻地获得真情实感的体验。
和教师朋友们共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正是“教育公平”的.本意所在。“分层教学”是同“教育公平”背道而驰的。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协同学习”。
真的,早该有些不同的声音了!
这几年,“慕课”、“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漫天飞舞。自己也积极投身于此,曾在全国微课制作中荣获奖项。但是尽管积极实践着,心中还是有不少困惑的。
比如:微视频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是否需要再次出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习资优生和中等生是一种福利,他们可以提高学习速度,提升学习品质。但对于学困生,由于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没有倾听的习惯,毕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然后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最后是一个善于实践的人。我曾经做个一个实验,没有提出任何预习要求或任务,走进课堂的学生已经存在差异。学习资优生初步具备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类比,猜想并验证新的学习内容,课上稍加引导,就能提升认识。现在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隐隐地感觉到在学困生辅导上有难点。微视频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是否需要再次出现?如果出现,可能削弱了“翻转”的价值;如果不出现,可能对学困生的发展不利。所以个人在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到底适合哪个年龄层次的学生?
又比如: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针对上述困惑,我在想,以上问题是否可以转化为:信息技术到底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离开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并通过学习平台与学生互动;但是课堂上学生无法自带数字化学习设备,也就无法开展“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到底“翻”的是什么,其本质是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是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不就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雷同。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想通的,但是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是不同的。
这是我实践该项目最初的声音,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但共鸣者甚少。今日翻开钟老一书,其中的一篇《“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吸引了我。钟老言辞犀利地说道:“扎根于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慕课、云课堂、微课,只问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头来唯一的作用是把应试教育的现实推向极端,扩大应试教育的再生产。”“试看发达国家的教育数据库建设,尽管大大领先于我国,但他们的中小学有这么着迷于慕课、微课、云课堂,以至于似乎可以替代作为人的教师的角色吗?”“在这些思想土壤中开发出来的那些微课,说穿了不过是用金光灿灿的信息化的外衣把废铜烂铁重新加以包装而已,是经不起教育理论的推敲与教育实践的验证的。”
很赞同这个朴素的观点:学科内容不是直接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借助“对话”来逼近学科内容的。学科内容的把握必须靠学生自身自主的能动的知性活动。
这本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不断比较、不断反思,读罢此书,再问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想想真的很难回答!
真的,有些观念我们要改变了!真的,早该有些不同的声音了!感谢钟启泉教授,引领我们敢想、敢做、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