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精彩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 篇一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和感动。本文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文心雕龙》的理解和感受。

《文心雕龙》以雕龙为喻,表明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优秀的文章应该像雕刻一样精细入微,具备雄奇的气势和细腻的技巧。这种观点让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前我总是觉得写作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但通过《文心雕龙》的阅读,我明白了写作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砺和琢磨,才能将文字雕刻得精致而有力。

除了对于写作技巧的讲述,刘勰在书中还对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将文学分为了五类,分别是记、说、志、言、理。每一类文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而不同的文学形式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去评价。这让我对于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以前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但现在我明白了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准确地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如泉涌,气象万千”等等。这些名句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它们让我明白了文字的力量和魅力,让我更加热爱写作和阅读。每当我遇到写作困惑或者阅读疲惫时,我会回想起这些名句,给自己一些勇气和动力。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文心雕龙读后感 篇二

《文心雕龙》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的课堂上接触到的,它对于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文学世界的大门。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他用雕龙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优秀的文章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对于雕龙的比喻,他告诉我们文学创作需要精益求精,需要不断地磨砺和修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这让我明白了写作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除了对于写作技巧的讲述,刘勰还对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将文学分为了记、说、志、言、理五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这让我对于文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以前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但现在我明白了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准确地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还被书中的一些名句所深深吸引。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如泉涌,气象万千”等等。这些名句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它们让我明白了文字的力量和魅力,让我更加热爱写作和阅读。每当我遇到写作困惑或者阅读疲惫时,我会回想起这些名句,给自己一些勇气和动力。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运用《文心雕龙》中所讲述的技巧和理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为文学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心雕龙读后感 篇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

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

  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

  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

  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文心雕龙读后感 篇四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引此舍其本义,籍以说明“神思”乃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身体活动的想像活动。

  想像——神思,要有阅历和知识。

  才能达到“物与神游”。

  曾经一位好友一起小坐,观看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问:湘汉你说这幅字好在哪里?我答:请你拿起毛笔,临摹十年八年,自然就知道了。

  现在有些现象,对书法也好,国画也好,符合自己的就称其“好”,自己不理解的就称其“不好”;或标新立异的就称其“好”,传统经典的就称其“不好”;高官名人的就称其“好”,素人居士的就称其“不好”。

  所以,自己欣赏书画是美感的过程,倘若批评或点评书画是对美感超越的过程,这些都需要积淀和酌理。

  想像——神思,既有秉性,又需教道。

  才情敏发,虚实无际。

  对自然之美有感悟,是想像的原始,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才之多少,将以风云而并驱矣。

  其间,我曾流连于王宾虹画展,和坤文交淡,我说,在京学习周末,得机会看宾虹画展,从上午到下午休馆,大约5个多小时,一幅一幅地看,一遍一遍地看,豁然间,我在总体墨色较“重”的画卷中,看到了一条条线条,看到了墨色线条中的通透和深远,枯藤漏墙,又渗溢着温润,深壑断壁,云雾妖绕,石阻水湍,变化万端,气象千宇。

  我又说王宾虹画的与众不同,其画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

  坤文点头。

  我不会画画,我仅以这些年的所学知识对王宾虹画的.想像吧!

  想像——神思,结虑垂帷。

  我想自己临摩了十几年,不见成绩,但何谓“境由心造”,或意像的化为山水花鸟,或意像的化为仙山琼阁,心驰万里。

  但何谓“望文生义”,此文,是黼黻文章,中国文字象形开始,那么也可以理解为文字。

  多年来我以兰为室友,都是我在看她、理她、闻她。

  她始终不语,但她随性生发,或暗或明,或线或面。

  突然间,花苞突萌,转眼间幽香淡雅盈室,她无私地把自己的美丽淡雅展示,但我却无法赞颂她的所有,愧疚不已。

  遥望窗前,景色四季更变,天地转,万物变啊。

  唯我只见年长,不见长进。

  我思不远,气不贯,手更拙,如此,何如可登大雅之堂。

文心雕龙读后感 篇五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

  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

  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

  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

  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

  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

  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相关文章

观《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有感(优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最美...
读后感2015-09-05
观《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有感(优选5篇)

小说活着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小说活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 导语】读完《活着》,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经历人生的一些苦难,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  小说活着读后感(一)  周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旧只有...
读后感2018-02-05
小说活着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00字范文大全(经典3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00字范文大全 【#读后感# 导语】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
读后感2017-05-0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100字范文大全(经典3篇)

读《西湖风物》有感(推荐3篇)

这个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读一本关于杭州的书籍。我也想更深刻地了解我的家乡——杭州。于是,我和妈妈在图书馆里精挑细选,选出了一本我觉得很好的书,推荐给大家——《西湖风物》。《西湖风物》有六大...
读后感2013-08-03
读《西湖风物》有感(推荐3篇)

教师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中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站在教...
读后感2016-03-06
教师中庸读后感【精选3篇】

读雷锋日记有感(实用4篇)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时常在我耳边响起,我不禁想起雷锋的日记,大家读过吗?来看下面: 读雷锋日记有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雷锋日记》,读《雷锋日记》有感。 书中对雷锋光辉短暂的...
读后感2015-09-06
读雷锋日记有感(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