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优秀4篇)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一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充满哲学思考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轻重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所触动,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重要。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托马斯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们在自由与责任之间的选择。托马斯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追求自由和享乐是他的人生信条。然而,当他遇到图里娜时,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与图里娜的关系中,他开始感受到人生的重量,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他逐渐意识到,自由并不意味着无责任,而是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行为后果。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爱与欲望的冲突。托马斯在与图里娜的关系中,经历了对爱情和欲望的深深挣扎。他既渴望与图里娜建立一段纯粹的爱情关系,又无法摆脱对其他女性的欲望。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倍感痛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这让我意识到,人性中的欲望是无法完全抑制的,我们需要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小说中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人们常常陷入对生活的追寻和意义的思考中,而这种思考往往会带来痛苦和不安。托马斯在不断追寻快乐和满足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对生活真正的体验。他感觉到生活的重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给我带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重量,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
通过阅读《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我不仅享受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精彩的文笔,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人生的轻重之间的矛盾和挣扎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而这本书给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启示和思路。我相信,只有在面对生活的无常和重要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二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米兰·昆德拉通过对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这本小说呈现了人生的轻重之间的矛盾,探讨了人们在自由和责任之间的选择,以及爱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托马斯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追求自由和享乐。然而,当他遇到图里娜时,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意识到自由并不意味着无责任,而是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行为后果。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自由和快乐,却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影响他人的行为。我们应该像托马斯一样,认识到自由的真正含义,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说中的爱情和欲望之间的冲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托马斯在与图里娜的关系中,经历了深深的挣扎。他渴望与图里娜建立一段纯粹的爱情关系,但又无法摆脱对其他女性的欲望。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倍感痛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人性中的欲望是无法完全抑制的,我们需要找到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平衡,以及对爱情和欲望的正确处理。
此外,小说还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存在困境的思考。托马斯在追寻快乐和满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给我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重量,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我相信,只有在面对生活的无常和重要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一本思想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人生的轻重之间的矛盾和挣扎的描绘,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它让我认识到自由与责任、爱与欲望的关系,并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我相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三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级",最终步向“宿命”的覆灭。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四
时隔两年,我又在书箱里拿出了这本我第一次没有看
明白的书,但我不确定这次我明白了,在看本书的间隙,我又翻阅了网路,找到了此书的电影版《布拉格之恋》,草草的看了一遍英语版,男主人公托马斯的风流,在本书中给我的感触颇深,尽然和号称和上过两百个女的,但是这仅是我一个浮浅的俗人关注的内容,鄙视自己下,看完本书,其实我在思考一些东西,一些似是而非,却很深刻的东西。作者米兰昆德拉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也就是本书的目录轻与重、灵与肉、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卡列宁的微笑。书中提到“历代的爱情是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我仅已我的理解能力而出发,设想男人总渴望占有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本能,但不一定是爱情。能不能做到爱和性分开,因人而异,托马斯做得到,而且毫无负罪感。而特蕾莎也尝试着,却失败了,灵魂上的负担,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碍。是不是特蕾莎爱托马斯比托马斯爱特蕾莎更多,作者绕开了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毫无意义。这里的爱,是纯粹的,而不是量化的,不是中国文化的实用行为或者实物,我在的这个社会中往往会把爱量化,她爱我更多,还是我爱她更多,怎么去认识这个多?
每个实际的行为就是个量,谁的量多谁就更爱谁。但确实如此么,那是否真的有意义?托马斯是爱着特蕾莎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有为何要和如此多的女的风流,在我看来,也就是托马斯的个人独特爱好而已,一种猎奇的心态,无关乎对特蕾莎的爱。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这种爱,无论好坏,优劣,是纯粹的。“纯粹”两字,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崇尚纯粹,爱情和性无关,爱情就是爱情,性就是性,强调一种纯粹性,应该能让我们活的真且更有意义。但往往又是自相矛盾,你能忍受的了你的爱人和别人一夜风流么,这是一对矛盾。这里忽略的肉体对灵魂的忠诚,而不是对爱情的忠诚。托马斯如果出现在现实中,他的'所做所为,是一种超俗。而特蕾莎呢,也从另一方面读出了女人的一种需要呵护,强调唯一性的,排他性的心理。
这是天性,无可厚非。评论到这里,我想说我没有切入重点,作者的思想的深度,而我的理解却力所不能及,我还是很痛苦。。。可能书中西方文化的观念,我了解甚少,所以有些方面也不能理解的非常的透彻。但我能体会到书中时代的局面,人民需要自由,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特别的思想上的,自由的主题也一直贯彻在书中,画家萨比那的那份背叛的心态,可以说就是一种自由。自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对世人潇洒的展现本我状态。书中的人物总体给我感觉,思想开放,各有所长,而且自得其乐,这是一种自由的文化,对待艺术,文学,生活各各方面,他们清楚自己要的,也给我一些启迪。我们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么?知道怎样的自己是幸福的么?这答案之深刻,打算小心翼翼的阅读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