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彩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他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他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高的独创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他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只有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提倡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他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坚持。他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家,更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只有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才能使教育成果得以最大化。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艰辛和挑战。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教育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他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的来说,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二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这本书记录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伟大的先驱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坚持。他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教育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提倡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艰辛和挑战。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他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学术教育、品德教育和实践教育。只有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才能使教育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总的来说,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三
我读了《陶行知》一书,说实话,我对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惭愧。对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是的,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老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使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定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四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五
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