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精选4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篇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一段经历,他是一个具有叛逆心理的十六岁少年。在这个小说中,塞林格深入地揭示了青少年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与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我深深被霍尔顿的形象所吸引。他是一个矛盾而又敏感的人,对于世界的虚伪和不公感到愤怒,却又对于纯真和善良充满了渴望和保护欲。霍尔顿的心灵受到了种种伤害,他试图通过守护那些还保持着纯真的孩子们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守望者”,站在高高的麦田边缘,阻止孩子们掉入深渊。这种守望者的角色也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的那个纯真的孩子。我们都曾经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但随着成长,我们逐渐迷失了自己,被现实的残酷所冲击。
小说中的霍尔顿试图通过与人交往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但他却总是无法融入这个世界。他对于人们的虚伪和冷漠感到厌恶,他对于成人的世界感到迷茫。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公,使我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思考。这个世界似乎总是不断地迫使我们放弃自己的真实面孔,而去适应他人的期望和规范。然而,霍尔顿却选择了反抗,他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于真实的追求。对于那些已经迷失自我的人来说,霍尔顿是一个勇敢的榜样。
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每个人都曾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丧失了那份单纯和善良。而霍尔顿,以及那些他试图守护的孩子们,是我们曾经的影子。他们的故事警示着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于真实的追求,不要被现实的假象所蒙蔽。这本小说虽然带给我一些悲伤和无奈,但也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它让我明白,成长固然艰难,但在迈过困难的那一刻,我们会更加坚强和成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充满思考和情感的小说,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故事展现了青少年内心的挣扎与迷茫。这本书不仅让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也让我对于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要像霍尔顿一样,勇敢地守护那些还保持着纯真的孩子们,为他们提供一个真实而美好的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篇三
刚一掀开书本,就被作者塞林格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全书用主人公的口吻平铺直叙,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使其有着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发人深省的感觉。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回议的方式写的是一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深夜离开学校,来到美国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烦人种种丑恶,他想逃离这个现实的世界,但想到自己也许会得肺炎死去,决定冒险回家和妹妹菲芯诀别,他向她诉说了自己的理想和苦闷,他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霍尔顿决定假装成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最后,在妹妹的劝说下,他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回到家之后人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
看完这本书后,最让我觉得难得的是主人公在污浊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他渴望朴实和真诚,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有勇气拒绝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肮脏,也许正是因为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世态人情,他才有了这个相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他希望自己没有的童年可以让他人拥有。但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玩世不恭,冲动敏感却又使得他一无所成,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抱着那些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自欺欺人,最终他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由于作品的感染力极强,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鸣。青春期这是一个由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在这期间,少男少女们总有着叛逆的心理,追求新鲜,愤世气俗,不思上进。和赛尔顿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受人束缚,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打架,抽烟,喝酒,一些禁止学生的行为?多么可笑啊,它们也许能满足你一时的好奇和新鲜感,但绝对不会对你的将来有任何一点的好处,只会让你变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有着对理想的渴望,但是如果不靠奋斗和努力,能换来什么呢?只有空白,任何的梦只有经过汗水的浇灌才会发芽结果。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我们改变环境就是环境改变我们,那么你们选择的是前者还是后者呢?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那么的简单纯粹,但它也同样需要付出,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却是垮掉的一代,因为他并没有资本去实现。
《麦田里的守望者》它道出了青少年的心声,增加了青少年对生活的认识,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它就像是海市蜃楼,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靠近,实际上却是遥不可及……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 篇四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
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尔顿身边的人,全都描绘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