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三苏祠作文(经典6篇)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一
三苏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为了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苏轼和苏辙而建立的一座祠堂。我有幸游览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苏祠坐落在苏州市的市中心,是一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一进入祠堂,我就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祠堂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红墙黛瓦,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古代文化的魅力。在祠堂内,我看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铜像,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参观三苏祠,我不仅了解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生平事迹,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既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又有深厚的政治造诣,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散文极具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三苏祠不仅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他们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游览三苏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苏州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文化遗址,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三苏祠作为苏州市的一部分,无疑是苏州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游览三苏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通过参观祠堂,我不仅了解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生平事迹,也领略到了苏州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旅行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自豪地作为中国人。我相信,只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二
三苏祠是我国苏州市的一处历史遗迹,位于市中心,是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苏轼和苏辙而建立的一座祠堂。我有幸游览了这座古老的文化遗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苏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古代文化的韵味。祠堂内的建筑结构精美,它的特点是红墙黛瓦,雕梁画栋,每一个细节都展示着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在祠堂内,我看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铜像,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参观三苏祠,我了解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生平事迹,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散文极具艺术价值,被誉为“文人三绝”之一。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三苏祠不仅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他们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游览三苏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苏州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文化遗址,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三苏祠作为苏州市的一部分,无疑是苏州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游览三苏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通过参观祠堂,我不仅了解到了苏东坡、苏轼和苏辙的生平事迹,也领略到了苏州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旅行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自豪地作为中国人。我相信,只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三
今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们班同学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三苏祠游玩。
三苏祠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参观浏览完了,我们开始聚餐了,我们小组把自己带来的食物都从书包里倒了出来。我们开始吃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食物都被我们吃得所剩无几了,聚餐过后,徐老师说:“大家把垃圾装进垃圾袋里丢进垃圾桶里。”我们按徐老师的要求做了,李老师悄悄地对我说:“等一会儿把照相机给我,我给每个小组照几张相。”我说:“好吧。”
下午徐老师对我们说:“我们该回学校了。”我们大失所望,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学校。还是很想念三苏祠,希望以后秋游还到这里来。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四
眉山,虽不如桂林山水清秀美丽,也不如峨眉山雄伟壮观,却是个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地方。因为它是大文豪三苏父子的故乡,是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苏祠,去看看吧!
壮丽的三苏祠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榕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阳高照,它都挺拔地站在那里,像是一位保卫三苏祠的战士,用它顽强的生命来呵护着三苏祠,不让它受到一点儿伤害。三苏祠的大门进去以后,两棵苍翠的银杏树以少女迷人的身材展现在眼前,再进去,就是正殿了,大门上刻着一副对联: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三苏刻。正殿里还塑着三苏父子仪表堂堂的像。更给三苏祠添加了古老的文化气息。穿过正殿就是陈列室,再走就是腊像馆……最后面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和一片茂盛的树林,一棵棵大树就像一把把绿绒大伞,有的挺拔苍翠,有的娥娜多姿。
三苏祠呀三苏祠,你是我们眉山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的自豪。我作为中国人,在心中赞美你,欣赏你独有的风采。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五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是眉山市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星期三,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参观了三苏祠。
走近三苏祠,只见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翠竹掩映。走进三苏祠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正殿堂。走近正殿堂,我看见正殿堂上面挂着一个牌,写着文献一家,两个柱子分别写着:一门父子三词家,千古文章四大家。走进正殿堂,我看到了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出了正殿堂便来到了启贤堂。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朱德元帅,诗的内容是: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参观完三苏祠,我既惊叹于三苏祠的古典园林建筑,更惊叹于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游览三苏祠作文 篇六
秋的黄昏,飘飘洒洒的细雨如期而至。伴着细雨,撑着伞,随着如织的人流,我信步进入了阔别已久的三苏祠。
朱墙,棕房,黑瓦,绿景致,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依然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我眼前展开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还不知疲惫地披着绿衣,向过往的人们尽情展示绿意。老人们常说:“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觉得这些树根像苏家三父子的长胡须飘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会沿着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这路线逐一问候。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
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寻着小溪,逆上来到“洗砚池”。初见池水幽绿着,与竹的绿相互呼应着。万千竹子似无数毛笔欲将立插池中,饱蘸浓墨重彩;细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传说有二,一则把池水说成墨汁,再则说成是洗砚所成。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着苏家洗墨勤学苦练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苏家的天地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由此得名。
小径旁的小溪水流进了路边的荷塘。转过眼去,路边高纤的竹林,换成了高擎的荷叶。塘水如镜,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叶,又顺着荷叶滚入荷塘,打碎了镜子,漾出几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几声鸟鸣,却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黄昏中是三苏祠多么静谧啊!荷塘好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脸上写满了恬静与安详。叮—咚—雨珠儿从伞尖蹦下,蹦入荷塘的声音也可也听见。
书房“来凤轩”就在荷塘包围中。静以致远,苏家兄弟选择在此发愤苦读,双双高中,取得功名。凤本是鸟中最高贵、出类拔萃的代表。凤展其翼,百鸟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苏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后人,将书房改名“来凤轩”。
书房对面便是木假山堂,据说,苏洵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木假山,远看是一个笔架正放于门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让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来。这或许是主人们对其最好的注解。
“来凤轩”前堂是启贤堂。传说中的“苏老泉”就在堂边。启贤堂里面供奉苏家祖宗们的牌位、祖训和四书五经之类的遗旧。苏宅古井,绿苔丛生,泉水清冽可口;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井边石墩上端放着木盆。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诫着我们后世子孙关于“饮水思源”,“黄荆条下出状元”,“金盆洗手”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过来凤轩、木假山堂、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微雨中,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四个鎏金大字“浩然正气”高高地悬挂在披风榭门前。忽然一阵雄浑且豪放歌曲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传入耳中。亭子中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们诵读着,用二胡伴着乐,诵读声抑扬顿挫,给本来就极富有文化气息的“三苏故里”增添了几分韵味,千古文章就这样传颂着。
正殿(又名飨殿)在启贤殿的前面。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正中悬挂有“养气”一匾。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大钟一口,大鼓一架;正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殿前人头攒动,香火袅袅。雨中的缕缕青烟寄托着人们对三苏父子无限的尊崇、爱戴和敬仰,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护佑,能像先人一样获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缓缓步出大殿,走出大门,雨停了,夕阳用最后一丝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灿灿的光辉,暮色渐渐开始四合,将原先披在三苏祠里各个角落里的金纱盖隐去了。只有大门旁那棵千年大榕树依然笑容可掬和蔼慈祥地目送着邻人们的远去。
回望熟悉且亲切的三苏祠,感觉自己好像又登门拜访老邻居一次,和他们攀谈,做了一次长长的交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