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设计【优质3篇】
《故乡》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究乡愁情感——《故乡》的阅读与理解
教案目标:
1. 了解乡愁情感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故乡》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 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对自己故乡的感情和思考。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作者运用语言技巧表达乡愁情感的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
1. 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故乡》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文《故乡》的复印件;
2. 讲台、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 导入乡愁情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故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故乡》;
2. 教师解读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脉络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15分钟)
1. 教师提问,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运用的细节描写、对比和反思等手法。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乡愁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或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乡愁情感。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乡愁情感的概念和内涵,掌握《故乡》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自己故乡的感情和思考。此外,通过拓展与延伸的环节,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乡愁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同,培养他们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故乡》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感受家乡的魅力——用《故乡》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教案目标:
1. 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和思考;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作者运用语言技巧表达乡愁情感的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和思考;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故乡》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故乡》的复印件;
2. 讲台、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家乡的理解和感受;
2. 导入乡愁情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家乡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故乡》;
2. 教师解读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脉络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15分钟)
1. 教师提问,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运用的细节描写、对比和反思等手法。
四、情感表达与写作实践(25分钟)
1. 学生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文,提供互动和反馈。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乡愁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六、拓展与延伸(10分钟)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或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乡愁情感。
七、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家乡文章,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分析文章中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情感表达与写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和思考,并提高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通过拓展与延伸的环节,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乡愁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热情,提高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度。
《故乡》教案设计 篇三
《故乡》教案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1)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6.当堂练习
7.教师总
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