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教案【优选6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索落日的幻觉
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落日的幻觉》,使学生能够理解幻觉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落日时的幻觉现象。
教案步骤:
第一步:导入
1. 引导学生观察日落时的景象,引发学生对落日幻觉现象的思考。
2. 通过展示一些落日幻觉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幻觉现象产生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幻觉的概念和原理
1.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幻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感觉器官的作用、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幻觉的产生机制。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落日的幻觉,如为何解释太阳在地平线上变形、变色的现象。
第三步:实验探究
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落日幻觉的现象。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使用凸透镜或水杯等实验器材,观察太阳在水平面上的变形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第四步:学习科学解释
1.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太阳在地平线上变形的幻觉现象是由大气的折射效应引起的。
2. 学生了解光线在不同密度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从而导致太阳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
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示自己对落日幻觉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与幻觉相关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镜中倒立的现象等,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教案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以及他们对幻觉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教案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落日幻觉现象,进一步探究影响幻觉的因素,如大气条件、地理位置等。
教案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科学解释探索落日幻觉现象,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欣赏《落日的幻觉》中的美
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落日的幻觉》,使学生能够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
第一步:导入
1. 展示《落日的幻觉》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引发学生对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思考。
2. 学生自由发表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第二步:学习艺术元素与原理
1.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画作或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如光线、色彩、构图等。
2. 学生观察作品,分析其中的光线运用、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方式等,体会艺术家的表达意图。
第三步:欣赏与解读
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如情感表达、自然景观等。
第四步:创作与表达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等,表达对《落日的幻觉》中美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五步:评估与反思
1. 观察学生在欣赏与解读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2. 学生在小组展示中互相评价和反思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教案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欣赏其他艺术作品,如油画、音乐、舞蹈等,培养他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教案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三
《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五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
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六
答案:
1、qyānzhuìxiāngxuànshuāiāiyín
2、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颜色美丽。减弱,减退。
3、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4.A
5.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6.(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片段阅读
7.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8.过渡句 承上启下
9.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0.“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2
《落日的幻觉》是我首次接触的、八年级上册的新教材。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的感觉。
对我来说,因自然科学关注不多,理科知识显得十分欠缺,所以不能百分百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不过,说明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会其中的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各种知识点: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具体运用。于是,我只能对孩子们坦言:你若希望完全弄懂的话,请上“百度”去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