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彩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都的秋季景色和特点;

2. 学习秋季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课文《故都的秋》;

2.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展示故都秋季景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季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分发课文《故都的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以检查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文解析(15分钟):

老师逐段解析课文,讲解其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所阅读的内容,然后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补充。

5. 拓展阅读(15分钟):

提供一些有关故都的秋季景色的其他文章或图片,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观察,并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他们对于秋季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参与秋季活动,感受秋季的美丽和魅力。

四、作业布置:

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季景色的短文,可以包括他们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2. 提醒学生收集一些与秋季有关的图片或文章,以备下节课展示使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故都的秋季景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得到了加强。下节课可以更多地引入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都的秋季景色和特点;

2. 学习秋季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课文《故都的秋》;

2.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展示故都秋季景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季的兴趣。

2. 课文解析(15分钟):

老师逐段解析课文,讲解其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

3. 写作指导(15分钟):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秋季景色的写作素材,并讲解如何运用形容词、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写作更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4. 写作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指导,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季景色的文章。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模板或写作要点,以帮助学生完成作文。

5. 作品分享(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参与秋季活动,提高他们对秋季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四、作业布置:

1. 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讨论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季景色的短文;

2. 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秋季景色,并拍摄照片或收集图片,以备下节课展示使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故都的秋季景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作品分享,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得到了加强。下节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秋季景色的创作,如绘画、摄影等,使课堂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篇三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并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挚爱。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教学方法】

  朗读──感受──赏析──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初步体察情感开始,逐渐进入细致深入品味阶段,使学生能渐入佳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思,从而体味到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梳理文脉,体味情感。

  第二课时:深入品读: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课时安排只是大致流程,可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变通,各有侧重 相互渗透。)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导

  1、情景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于“秋”,或欣歌,或哀怨,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然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我们随着郁达夫去上个世纪30年代的“古都”,一起观秋色,闻秋声,赏秋景,感秋意,品秋味。

  附:

  缘情写景的咏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情景导入不可拘泥,目的在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对客观景物的感受常常是融入了感受主题的主观情感的。“移情”作用。)

  2、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3、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三年期间,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段时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灯片,可先提问学生。也可到理解课文出现障碍时再打出来以借助背景理解课文。)

  二、听朗读录音(10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 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 》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五种)故都秋之美

  静

  悲凉──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相关文章

甜甜的秘密教案(精选6篇)

甜甜的秘密教案(一): 教学内容: 《甜甜的秘密》 设计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完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本课以情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特...
教案大全2019-03-01
甜甜的秘密教案(精选6篇)

音乐教学教案【最新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音乐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
教案大全2011-02-04
音乐教学教案【最新6篇】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优质3篇)

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与写作能力。那么,少儿口才训练课应该如何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少儿口才训练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少儿口才教案【1】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
教案大全2015-02-09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优质3篇)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模板【推荐3篇】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模板【五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小编整理了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模板【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祖国在我心中...
教案大全2019-06-08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模板【推荐3篇】

童年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

童年读后感300字(一)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意义非凡的书《童年》。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以高尔基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为题,并在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
教案大全2014-07-09
童年读后感300字(通用6篇)

《特殊的葬礼》教案(实用6篇)

《特殊的葬礼》教案1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受瀑布昔日与现在的反差,了解瀑布消失的原由。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在读中悟情的阅读方法。情感...
教案大全2017-07-09
《特殊的葬礼》教案(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