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实用6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长亭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1.课本《长亭送别》的文本和注释。
2.多媒体设备。
3.课堂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长亭和别离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和联想。
2.师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长亭和别离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与解析:
1.介绍杜甫的背景和创作情境,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的意思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欣赏与创作:
1.播放不同版本的《长亭送别》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不同朗诵者的诠释。
2.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场景并用诗歌的形式创作一段描述别离的诗句。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归纳与总结:
1.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引导他们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通过导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能力,提出改进意见。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长亭送别》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趣。
2.学习杜甫的创作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一篇作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长亭送别》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学习杜甫的创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合作完成一篇作文。
教学准备:
1.课本《长亭送别》的文本和注释。
2.多媒体设备。
3.小组合作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播放一段描绘别离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于别离的情感共鸣。
2.师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别离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与解析:
1.介绍杜甫的背景和创作情境,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逐句解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欣赏与创作:
1.播放不同版本的《长亭送别》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家对于别离情感的表达。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情景并用写作的形式创作一篇描绘别离的作文。
3.学生小组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归纳与总结:
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和感受,引导他们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通过导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提出改进意见。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阅读更多杜甫的作品,并选择一首诗进行背诵和朗读。
《长亭送别》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
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
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格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长亭送别》教案 篇四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 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 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 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 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六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