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课文教案【优质3篇】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一些与旅行和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并能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课文

通过展示一张地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地坛的探索欲望。

Step 2 阅读理解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a. 地坛是什么地方?

b. 作者对地坛有什么感受?

c. 作者为什么喜欢地坛?

d.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 学生分组讨论答案,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 词汇学习

教师提供与旅行和文化相关的词汇,如temple(寺庙)、tradition(传统)、ritual(仪式)等,并进行词义解释和例句展示。

Step 4 句型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型,如:

1. "每年春天,我都会去地坛游玩一次。"

2. "地坛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之一。"

3. "我喜欢地坛,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5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地坛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地坛》的短文,字数不少于150字。

Step 6 小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地坛和课文的理解。

Homework

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地坛的信息,并写一篇题为《地坛的历史与文化》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并能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课文

通过展示一张地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地坛的探索欲望。

Step 2 阅读理解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a. 地坛是什么地方?

b. 作者对地坛有什么感受?

c. 作者为什么喜欢地坛?

d.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 学生分组讨论答案,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 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地坛的用途、建筑特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

Step 4 句型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型,如:

1. "每年春天,我都会去地坛游玩一次。"

2. "地坛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之一。"

3. "我喜欢地坛,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5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地坛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地坛》的短文,字数不少于150字。

Step 6 小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地坛和课文的理解。

Homework

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地坛的信息,并写一篇题为《地坛的历史与文化》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篇三

《我与地坛》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而后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我”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颓废、迷惘

  2、其实,在进入地坛后,作者觉得“我”与地坛早有一种联系了,文章如何叙述的?

  明确:(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地坛离我家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4、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课文第一部分3、5、7段)

  明确:①第三节里,从那些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和玉砌雕栏上我们仍就能想象出地坛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可是如今一切的繁华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洗尽铅华静静的守候,等待着作者的到来。它以博大的胸襟拥抱了史铁生,它以它的宁静给史铁生撑起了一个叩问灵魂、思考生命的场所,它并非居高临下去审视史铁生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接待他。史铁生的生命和地坛契合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分开。

  ②第五节里,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看那只留在树干上的蝉蜕是否在诉说只要能在枝头为生命高歌,即使付出四年地下艰苦的劳作那也值得,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园子是作者的比照,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③第七节里,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即使是花叶飘零,也要落叶归根,化作春泥肥沃土;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是昙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概括来讲,这些景物描写有利的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5、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朗读第六段)

  明确: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第三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第二课时

  听歌曲《我想更懂你》,其实年轻的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存在沟通问题,那作者与母亲经历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部分

  母亲的付出

  1、第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儿子在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9段,第10段,第15段

  板书:第9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10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15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儿子的感悟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

鲜明深刻。”)

  6、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么活,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7、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总结第二部分: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铃儿响叮当》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铃儿响叮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教案大全2015-08-05
《铃儿响叮当》教案【优秀6篇】

《其多列 》教学教案(实用3篇)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其多列》 2、综合训练 和 (2/4拍强弱节拍图,由于是特殊符号,没能贴上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其多列》。并能按节奏击拍演唱。 2、练习的正确发声,用动作感...
教案大全2015-01-05
《其多列 》教学教案(实用3篇)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经典3篇)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语文莫高窟教案,欢迎借鉴! 语文莫高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
教案大全2013-03-05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经典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通用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三篇】 【#小学英语# 导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以下是?为大...
教案大全2011-09-05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通用3篇)

河北玉麒麟【实用5篇】

参考资料一: 河北玉麒麟是谁? 最佳答案河北玉麒麟卢俊义 参考资料二: 河北玉麒麟是指谁 卢俊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正因相貌丰伟、武艺高超而得到玉麒麟的雅号,祖居北京大名...
教案大全2014-01-01
河北玉麒麟【实用5篇】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优选3篇】

本单元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研究图形,体验它们的对称美。本套教材两次安排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要求是: 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
教案大全2015-09-02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