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

《外国诗》优秀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究外国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

教案目标:

1. 了解外国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押韵、节奏和音韵。

2. 掌握外国诗歌的抒情特点,包括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培养学生欣赏并理解外国诗歌的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 外国诗歌的韵律特点。

2. 外国诗歌的抒情特点。

教学难点:

1. 如何准确理解和表达外国诗歌的抒情意境。

2. 如何通过韵律感受外国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

1. 选取几首经典的外国诗歌,如《黄河颂》、《世界之树》等。

2. 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外国诗歌的朗读音频,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二:感知韵律(2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国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押韵、节奏和音韵。

2. 教师播放一段外国诗歌的音频,让学生用手拍出节奏,并找出其中的押韵和音韵。

活动三:品味抒情(30分钟)

1. 教师选取一首外国诗歌,向学生朗读,并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活动四:欣赏交流(30分钟)

1. 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外国诗歌,准备朗读并解读其抒情意境。

2. 学生进行朗读和解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朗读和解读,给予肯定和建议。

活动五:巩固拓展(1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外国诗歌,加深对其韵律和抒情特点的理解。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外国诗歌韵律和抒情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通过互相分享和讨论,提升对外国诗歌的欣赏水平。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选取适合他们的外国诗歌进行教学。

2.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感知和品味来理解外国诗歌的美。

《外国诗》优秀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索外国诗歌的文化内涵

教案目标:

1. 了解外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2. 掌握外国诗歌中隐含的文化意象和象征。

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 外国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2. 外国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

教学难点:

1. 如何准确理解和表达外国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2. 如何通过诗歌欣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1. 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外国诗歌,如《江南》、《黄河颂》等。

2. 准备有关外国文化的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外国名画或地理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活动二:了解文化(2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国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分小组进行文化研究,选择一首外国诗歌,查找其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信息。

活动三:解读意象(30分钟)

1. 教师选取一首外国诗歌,向学生朗读,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意象和象征。

2.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的理解。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活动四:欣赏交流(30分钟)

1. 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外国诗歌,准备朗读并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进行朗读和解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3. 教师总结学生的朗读和解读,给予肯定和建议。

活动五:巩固拓展(1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外国诗歌,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外国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通过互相分享和讨论,提升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选取适合他们的外国诗歌进行教学。

2.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诗歌欣赏来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

《外国诗》优秀教案 篇三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4~17页。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⑵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⑶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⑷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⑸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⑵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⑷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⑸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⑵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⑶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⑵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⑶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⑷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2、难点:

  ⑴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⑵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3、教学突破:

  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⑵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⑶寻找英文诗原文,了解外国诗的多种译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⑵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2、学生准备:

  ⑴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⑵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是否有最喜爱的诗句。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

  6、再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何理解济慈的感叹。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标示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歌的以静写动。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

  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标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希望了解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1、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

  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让学生自由想象当自己想到夜时,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使其与诗人笔下意象对比,由此学诗。

  3、从对诗中动词、形容词的挖掘和诗人生平介绍两个角度,对比学习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4、对比学习不同译诗的风格。

  5、对比学习英文原文诗与译诗的差异。

  1、学生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大胆想象,当想到夜时,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

  3、学会从诗本身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来对比学习诗歌风格的差异。

  4、再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和课后的《蝈蝈与蟋蟀》,体会不同译诗给人的不周感受。

  5、大声朗读英文诗《OntheGmsshopperandtleCdcke》,感受英文诗与中文译诗的差异。

  一、拆分、联想法学诗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题的答案。

  1、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回答由“夜”想到的种种。

  3、配乐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4、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

  5、带着问题再读《夜》,并通过给景物连线,弄清诗人的情感思路,回答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

  二、对比学习。拓展学诗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

  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区别。(多读)

  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1、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面。

  2、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角度突出夜的特点。

  3、可以通过听教师讲,也可以通过自己找的资料自己总结,答案不限。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 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诗歌对比: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通用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 【#教案# 导语】《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教案大全2017-09-0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通用3篇)

七年级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优选3篇】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习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3、教法和...
教案大全2017-09-06
七年级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优选3篇】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大全2015-03-03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优秀6篇】

《长城》教案【最新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
教案大全2013-05-02
《长城》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经典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 导语】《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
教案大全2015-08-05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及教案【经典3篇】

小学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通用4篇)

小学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2.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
教案大全2017-02-01
小学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