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精简6篇】

马说教案 篇一

马说教案: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信心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充满毅力和自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马说教案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信心。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设定目标并坚持努力。马说教案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将设定目标比作给马戴上眼罩,让它专注于前方的道路。同样地,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设定具体的目标,让他们专注于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努力。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马说教案提醒我们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自由。和马一样,孩子也需要有机会去面对一些挑战,从而展现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挑战,让他们能够在适度的压力下成长。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体验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马说教案强调了鼓励和正面反馈的重要性。马需要持续的鼓励和奖励才能保持良好的表现,而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马说教案提醒我们要做好榜样。孩子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展现出坚韧和自信的品质。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让孩子能够从我们身上学到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总之,马说教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信心。通过设定目标、提供适当的挑战和自由、鼓励和正面反馈以及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毅力和自信,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马说教案 篇二

马说教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而马说教案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马说教案提醒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马需要承担起运载人和货物的责任,同样地,孩子也需要有机会去承担一些责任。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务、分担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其次,马说教案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马是群居动物,需要与其他马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某些任务。同样地,孩子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尤其是在集体活动或团队项目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我们也要教导孩子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作,让他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马说教案提到了奖励和认可的作用。马在完成任务后会得到奖励和认可,同样地,孩子也需要得到适当的奖励和认可。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孩子一些小奖励或公开表扬他们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付出和努力会得到回报,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马说教案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马群中会有一匹马担任领导角色,而孩子也需要学会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领导机会,让他们学会组织和管理团队,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教导孩子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马说教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为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奖励和认可的作用以及注重培养领导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说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之后人加的,从字面上能够解作“谈马”或“论马”。

  2.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此刻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此刻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应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好处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情绪。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此刻,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liuxue86.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之后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能够叙事,能够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此刻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资料讲清意思,要个性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资料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群众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文中那些句子能够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第三段主要资料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本段中透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好处,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马说教案 篇四

  《马说》教学设计

  晓琳语:此课是我在2013年3月参加区里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课例,此设计获得烟台市教学设计一等奖。此课历时一个月,历经五稿,试讲九遍,可谓呕心沥血之作。我给我的这一课定位为概念课,是因为这一课的设计有些超前。因为我们比赛的要求是:不允许按照老套路设计文言文课,不准出现单独讲字词翻译和句子解释。对于文本的解读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够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切入点,把整篇文章串起来,最后到达让学生借着文章这个例子明白一个道理的目的。所以此课只可借鉴,不可照搬。

  【教材分析】

  《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向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忙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透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透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透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明白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那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那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那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超多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构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超多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那里,我们能够到达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能够构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向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潜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能够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好处。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以前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之后最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取,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完美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样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明白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马说教案 篇五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状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能够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比较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这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之其以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透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资料复杂丰富,形式多样,到达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能够说明事物又能够发表言论,还能够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资料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此刻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正字音:骈死、槽枥

  2、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能够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潜力之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食不饱――苦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

  ││物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愤怒)┥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3.评出文章的主角的象征好处和文本主旨。

  物象象征义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赏识人才的人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资料比较(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明白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就应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用心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

  粟()外见

  食马祗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⒊填空。

  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二、阅读延伸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好处。

  ①才美不外见

  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含义:

  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fù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án):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十分。④踬朴(zhìpū):跌倒。那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那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②人或怜之

  ③苟能行

  ④又持取如故

  ⑤又不艾

  ⑥亦以病矣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马说》全面检测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piáncáolìs”xiànsìzhǐ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但是⒊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阅读延伸

  (一)⒌①临(应对)②见(通“现”)③遣(派,打发,派遣)④捐(丢弃,捐弃,花费,扔掉)⒍A⒎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②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⒏①半开放性题目,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②开放性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略。

  (二)⒐①就,总是②有的人③如果④先前,从前⑤停止,悔改⑥疲惫⒑B⒒B⒓①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举着头背在背上。②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又不明白引以为戒。③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但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⒔这则寓言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用了比较写法,用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比较。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马说教案 篇六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能够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那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之后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情绪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期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

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透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靠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务必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超多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之后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那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

  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理解,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样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应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那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之后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应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构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貌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但是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构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

  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透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能够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此刻,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骈()一石()食马者()邪()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资料。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群众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食

  一食

  食马者

  食不饱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此刻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不常有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常有人才

  食马者不知马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写法:托物寓意)

相关文章

《白兔和月亮》教案(精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兔和月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白兔和月亮》教案1教...
教案大全2018-04-02
《白兔和月亮》教案(精简6篇)

音乐教学教案(优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教案大全2017-08-02
音乐教学教案(优质6篇)

幼儿园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优选5篇】

幼儿园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 1 活动意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当生日来临的时候,家人都会给他庆祝。祖国也有自己的生日,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国庆节主题活动,帮助幼儿知道祖国的生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激发...
教案大全2018-09-07
幼儿园国庆节安全教育教案【优选5篇】

小班社会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社会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班社会教案 篇1活动目标:1、...
教案大全2013-06-02
小班社会教案(经典6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经典3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共计16课时) 复习目的:  1、为完成小语第十一册教学任务,了解学生对本册书的掌握情况,特组织本次复习。  2、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教案大全2014-07-0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经典3篇)

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优选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欢迎阅...
教案大全2014-02-07
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优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