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实用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主题:古代诗词鉴赏——《静夜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静夜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 掌握《静夜思》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 理解《静夜思》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静夜思》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静夜思》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分析《静夜思》的音韵和韵律。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展示夜晚的图片和播放相应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夜晚的感受;
2. 讲授法:通过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静夜思》的情境;
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词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合作探究法: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解读并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夜晚的图片和播放相应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夜晚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夜晚的感受。
Step 2 讲授(10分钟)
1.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静夜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分析《静夜思》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夜晚的寂静中所体验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Step 3 分析(15分钟)
1. 分析《静夜思》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四句对仗的形式和平仄的韵律。
2. 解读诗中的词语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隐喻和意象的含义。
3. 提问学生: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Step 4 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解读并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的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
总结《静夜思》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古代诗词的鉴赏需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背景,并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掌握了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点,并培养了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主题:现代散文阅读——《小草》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草》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掌握《小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小草》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小草》中的隐喻和意象;
2. 分析《小草》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展示小草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小草的感受;
2. 讲授法:通过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小草》的背景和文体特点;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散文的结构、词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
4. 合作探究法: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解读并分享对《小草》的理解。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小草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小草的世界,激发他们对小草的感受。
Step 2 讲授(10分钟)
1. 介绍散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散文是一种抒情散文,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小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小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Step 3 分析(15分钟)
1. 分析《小草》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段落和篇章的构成。
2. 解读散文中的词语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隐喻和意象的含义。
3. 提问学生:散文中的“小草默默无闻,但它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是什么意思?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Step 4 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解读并分享对《小草》的理解。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的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
总结《小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散文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小草》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掌握了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培养了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对散文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1.字词: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2.关于悼词: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这篇悼词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彪炳功勋,更是追念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反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高度赞扬其高风亮节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其无限的钦慕之情。
3.主要内容:
第1段,开宗明义,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的意义。这段共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肯定道德品质的意义。第一句中,“不仅仅”强调对于居里夫人的追念一定要超出“她的工作成果”的范围。“在道德品质方面”紧承上句,点明那追念应该超出的部分。第二句将“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前置,明确并突出道德品质的价值。“即使”先退一步,然后以道德品质对于才智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第2段,纵笔酣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作者在这里连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文笔奔放,尽情抒发对居里夫人的无限钦佩之情。“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些十分肯定的语句都浸透了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第3段,照应了第1段的第三句话,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是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4段,只一句话,照应了第1段的第二句话,极高地赞颂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更是后世永远不会忘怀的,她将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使科学事业不断走向光明。句中“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
这四段之间的关系是:第1段提出基本观点;第2段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有哪些品格;第3段从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功绩同样离不开她的热忱与顽强的角度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第4段照应第1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这篇悼词与《居里夫人传略》不同,其意图在于阐明、颂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及其力量,揭示这些品格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深切的钦慕之情,而不在于记述居里夫人的事迹与功绩。因此,这篇悼词的语言热情奔放、真挚强烈,同时展示了演讲者——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追求真理的巨人,对于挚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展示了其自身所独有的超迈洒脱,境界阔大、豪放的伟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同居里夫人的品格一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
3.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平凡生活中撷取细节展现人物。体会平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
3.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正确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点的字词,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并思考以下问题:
1.紧扣“四”字,解读《背影》,试一下请找出: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句父亲的话。
点拨:“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四次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 ;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父子分手——惜别的泪 ;北京思父——伤心的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四次流泪中,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父亲对我的关爱的话主要也是四句。第一处: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这路!”这是父亲在祸不单行,家境十分惨淡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的体贴。第二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儿子。第三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到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为儿子去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自己很明白,可是为了儿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买橘子。第四处“我走了,里边没人”。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后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四句话中蕴涵父亲多少对儿子的怜惜、体贴与依依不舍,朴实的语言中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2。分清段落层次,疏通文意。
点拨: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 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自学检测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背影》的作者是——,字——,江苏扬州人。——家、诗人、学者、—— 。散文代表作品有《 》《 》《 》《 》等。
2.初读课文,词畅句通 ,试着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 奔丧 差使 狼藉 踌躇 迂腐
颓唐 琐屑 蹒跚 簌簌 擦拭 举箸
(三)我的疑惑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
三、后教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理解文意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10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请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思考: 第六段描写父亲背影时有哪些精彩之处?
点拨:段落中的“定格描写”;“连续动词”描写;“泪”的表“情”作用; 黑色与红色; 父亲的话语欣赏; 动词的表现力;父亲的外貌;两次写“背影”;父亲买橘等。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
2、请用着重点标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点拨:言之成理即可。
3。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点拨:“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 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 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课后小结
教师寄语: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课后习题
请迅速完成下列题目,一对一检查后迅速用红笔纠错。(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1。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你有过哪些被父母感动的记忆?(150字左右)
2。读下面两段歌词,请写一写你对父亲的理解。
①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听听您的叮瞩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 ,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
②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流;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板书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课堂实录
屏幕显示《新华文摘》网页截图: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阿根廷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有阿根廷的一支南极探险队发现的这些化石包括部分颅骨,脊背上的部分骨板和其他骨骼。这些化石好像属于一种新的食草恐龙,具有鸟臀目恐龙的特征。
师:请把这段文字归纳成一句话。
生: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放视频《恐龙、南极》(时间1分钟),介绍恐龙和南极的一些常识。
师:结合视频和刚才的新闻,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恐龙如何在南极生存?
生: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了南极?
……
屏幕显示: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让我们随着阿西莫夫的笔来见证一个伟大学说的证明。请听课文录音。
放课文录音。
屏显整体感知题:1、作者针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提出了那些问题?
2、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什么样的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师:是大陆在漂移,不是恐龙在迁移,你觉得可信吗?
生齐声大声回答:可信。
师:为什么可信?
生:7年级下册的科学书上有的。学到过。
师:那么作者自己提出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
齐读第6段,找出关键词回答。
生:不是百分百肯定。文中的“也许”“几乎”可以看出,
师:的确是不很肯定,因为它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假说。
屏幕显示百度百科词条截图: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内容和这种假说的弱点等。
师:虽然这种假说有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弱点,但它十分可贵,因为……
屏幕显示: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说,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屏显下列问题:
1、根据作者的假说,你来说说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大陆?(提示:假说推论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2、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完,屏显:大约2、25亿年前的大陆是……,那时的恐龙是……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6500万年前的大陆是……,现在的大陆是……,恐龙化石……
师:请对着提示复述过程。
生复述过程。顺便可讨论说明语文的准确,如“大约”“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生: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每个大陆都有了自己的恐龙。
师:根据作者的假说推论出,南极应该有恐龙化石。那么南极有恐龙化石吗?
生:有,开头的新闻里已经报道,南极有恐龙化石。
师:那么说明原来的假说是正确的。
理出文章的思路,屏显: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师:这是一种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叫假说演绎法。
屏显百度百科“假说演绎法”词条截图,师生齐读。教师强调假说演绎法的'过程。
……
引入阿西莫夫的介绍,屏显: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近500本。代表作《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
屏显:我一直梦想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阿西莫夫
师生齐读中下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3.体会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来赞美大自然的震撼力,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歌颂自然伟力的诚挚胸怀。
【课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
滹沱hūtuó 匝zā 噬shì 椽chuán 翕xī 蠕rú 栗lì
【积累词语】
无知无觉 莫名其妙 不由分说 其大无比 闷声闷气
密密匝匝 不由自主 凝固不动 战栗不安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最后,自然抒发“我”对滹沱河的深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家人为什么说“我”是小滹沱河?
“我”的脾性很像滹沱河:很野,说来就来,很难管束,谁也阻拦不了。
2. “我”初次见到滹沱河时,心理有什么变化?
失望--悲伤--失落--恐怖--被镇住。
3. 第10段,“为什么不叫醒我?”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想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4. 第10段,写滹沱河暴发时,写水声,还写狗吠声和人呼唤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烘托滹沱河气势宏伟,把一切已知的熟悉的声音都吞没了,突出水声之巨大。
5. 第12段,“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写出滹沱河来势凶猛。
6. 第11段和14段,为什么要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
既写出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情,同时也突出“我”的脾气: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我”确实像滹沱河一样谁也阻拦不住。
7. 第13段,“我伸手到混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这句话流露“我”怎样的情感?
流露了“我”当时对滹沱河亲切的情感。
8. 怎样理解第18段的首句“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虽然滹沱河很伟大,而“我”很渺小,但是“我”与滹沱河具有相同的性格和脾气。
9. “我”对滹沱河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没有概念--异常失望--真正恐怖--亲近抚摸--深有感触--深藏心里。
10. “我”对滹沱河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既热爱滹沱河的雄伟壮丽的气势,又震慑于它的不可估量的威力。
11. 本文能不能改成《滹沱河》?为什么?
不能。因为《滹沱河与我》这一题目,表达了河与人的紧密联系,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及震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人对大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如果改成《滹沱河》,就不符合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
12.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以时间先后为序,层次清楚。
②虚写实写结合,形象生动。
③侧面烘托,主题突出。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藕与莼菜》,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我与天地同在,人与万物并生,保护自然,人类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