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推荐6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国作家阿尔芒·德·萨尔丹的《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教育的重视。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复印《最后一课》全文。

2.准备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法国作家阿尔芒·德·萨尔丹以及他的作品《最后一课》的背景,并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教育的思考。

步骤二:阅读活动(20分钟)

1.教师将《最后一课》的全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静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a.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b.主人公对法国的爱和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哪些地方?

c.你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何感想?

2.学生读完后,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步骤三:阅读理解(15分钟)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例如:

1.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的学生说了哪些话?

2.为什么主人公对法语和法国历史如此痴迷?

3.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教育学生?

4.你认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对学生有何影响?

步骤四:文学鉴赏(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对《最后一课》进行阅读鉴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步骤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爱国主义情感和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了解法国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法国历史背景对故事的影响。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3.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学鉴赏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复印《最后一课》全文。

2.准备黑板、粉笔。

3.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法国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课前预习(10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最后一课》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b.主人公对法国的爱和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哪些地方?

c.你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何感想?

步骤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发言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

3.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的学生说了哪些话?

b.为什么主人公对法语和法国历史如此痴迷?

c.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教育学生?

d.你认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对学生有何影响?

4.每个小组的发言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文学鉴赏(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对《最后一课》进行阅读鉴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爱国主义情感和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来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四

  [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

教学难点]: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六、 理清课文情节,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七、 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预习表格

  八、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九、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十、 布置作业: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五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

  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

  ①外貌

  ②语言

  ③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课文《书签制作》教案(优质3篇)

教学主题:书签制作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参加《淑女坊》校本课程的女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制作书签》主要是让女生认识书签,对书签制作的基本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应用一种合...
教案大全2012-02-02
课文《书签制作》教案(优质3篇)

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祖先的摇篮》教...
教案大全2017-08-06
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实用6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雨来没有死》教案(最新3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雨来没有死》教案 【#教案# 导语】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
教案大全2016-08-02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雨来没有死》教案(最新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1、在反...
教案大全2012-09-07
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6篇】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通用5篇】

参考资料一: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左思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左思的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
教案大全2016-05-06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通用5篇】

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一年级上册《项...
教案大全2011-06-01
一年级上册《项链》教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