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经典6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一
标题: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引言:
除法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对学生来说,初步认识除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步。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小学生的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除法符号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除法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除法的概念,例如:“小明有12颗糖果,他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颗糖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并给出相应的示例进行解释。
3. 解决简单除法问题(20分钟)
教师通过多个简单的除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有20元钱,他每天花3元钱,他能花几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确定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含义,然后进行计算。
4. 问题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除法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没有余数的情况、如何处理除数为0的情况等。
5. 练习和巩固(10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四、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概念和方法:
案例1:小明有20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
案例2:一个篮子里有30个橙子,要把这些橙子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可以得到几个橙子?
案例3:小红有40个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她的8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个糖果?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二
标题: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除法
引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介绍一种通过游戏活动来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除法符号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除法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游戏道具、游戏规则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参与游戏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除法的概念,例如:“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有一些糖果,我们要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其他人,看看每个人能得到几个糖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2. 游戏活动(30分钟)
教师设计一系列与除法相关的游戏活动,例如“糖果分发游戏”、“水果分配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实践除法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游戏分析和总结(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没有余数的情况、如何处理除数为0的情况等。
4. 练习和巩固(10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概念和方法:
案例1:游戏中,小明有20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
案例2:游戏中,一个篮子里有30个橙子,要把这些橙子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可以得到几个橙子?
案例3:游戏中,小红有40个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她的8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个糖果?
通过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
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
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
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师板书课题:除法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
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师板书: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4、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四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1)动手分一分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1)独立动手分一分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一)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1、成功之处
(1)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2)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2、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1)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2)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3)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5,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出示例题
51.这幅图什么意思?
监控:
(1)一共有多少个竹笋?从哪儿看出来的?
(2)怎么分?从哪儿看出来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
(3)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二)活动中
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1.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
(2)汇报,展示分的过程。
(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监控:他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
(4)12÷4=3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
(5)谁来说一说,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3.讨论,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例4和例5,小熊猫和熊猫妈妈分竹笋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呀?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我们把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书19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③除数越来越小,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
(1)有()个气球,每()个扎成一束,扎成了()束。
(2)有()个气球,平均扎成()束,每束有()个。
= =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的含义。
4.机动题:探究活动——分花
(1)老师在实物投影上放12朵花,
(2)全班分成3大组,第一组选人分花,第二组选人根据分花的结果列出算式,第三组选人,口答算式表示的意义。
(3)更换出题、列式和说意义的学生,使参与的学生不重复。
(4)每做对一题得10分,每做错一题扣10分,看哪组得分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分成几份也用除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