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浮与沉》(通用6篇)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索物体浮与沉的原理
导入: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不同的物体,有钢球、木块、橡皮泥等,并问孩子们这些物体会浮还是沉。
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物体浮与沉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活动一:探索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1. 教师将一个空的水盆放在课桌上,然后请孩子们猜测一下不同物体会浮还是沉。
2. 孩子们依次将钢球、木块、橡皮泥等物体放入水盆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活动二:解释物体浮与沉的原理
1.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实践活动的结果,询问孩子们对于浮与沉的原理有什么猜想。
2. 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他们思考物体浮与沉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 教师向孩子们解释密度的概念,并告诉他们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活动三:进一步探索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1. 教师将一些已知密度的物体,如塑料球、铁块等,放在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2. 孩子们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活动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1. 教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船能够浮在水上?
2. 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船能够浮在水上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体浮与沉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浮力是物体浮在液体上的力。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利用浮与沉的原理制作小船
导入: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些废旧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等,并告诉孩子们今天的活动是利用浮与沉的原理制作小船。
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浮与沉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小船。
活动一:了解浮与沉的原理
1. 教师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复习物体浮与沉的原理。
2. 教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在水上,而有的东西会沉到水底?
3. 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活动二:制作小船
1. 教师向孩子们展示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并讲解制作步骤。
2. 孩子们根据教师的示范,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船,并给小船取个名字。
活动三:测试小船的浮力
1. 教师准备一个小水槽,并将水槽放在课桌上。
2. 孩子们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比较小船的浮力
1. 教师将不同形状、大小的小船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2. 孩子们观察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小船之间的浮力差异,并进行讨论。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浮与沉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造。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三
教学过程:一、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一个浮,一个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一个沉,一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两个探究活动: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一)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预测——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三个探究过程进行。1、预测物体的沉浮。每组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实验材料,预测其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并说出预测的根据,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按预测结果分类。2、分组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① 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② 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③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3、表达与交流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②思考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教案《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探究活动(二)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选择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四个过程进行。1、选择问题教师出示探究问题: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2、制定探究计划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3、分组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4、表达与交流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我预设的交流情景: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四
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
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回形针。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
2、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3、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4、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一)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
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把物体进行分类放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左边,沉下去的物体放在水盆的右边,并及时记录结果完成表格。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分一分。
教师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将百宝箱中所有物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问题:
1、塑料吸管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2、回形针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1)让塑料吸管沉下去的方法:捆上重物,如将其和钥匙或石头等捆在一起。
(2)让回形针浮上来的方法:放在浮的物体上,如将其放在泡沫板上或捆在铅笔、吸管上等。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五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触了它,加之幼儿的天性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我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式的进行科学探索、交流、分享。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求答案。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习使用↑↓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水、大盆、石头、叶子、钥匙、玻璃珠、小木块、泡沫板、一元硬币、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一个装水的大盆(提前在水里放石头、叶子、钥匙等),让幼儿观察水里的物体。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的回答会局限于水中的几样物体)。
提问:它们在水里是怎样的?
2、通过观察和提问,引出活动主题——浮与沉的现象。
(1)出示↑符号表示浮在水面上,↓符号表示沉下去。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体是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记录下来,再进行实验,最后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示范取一块小木块,请幼儿猜猜木块会是浮还是沉?
(4)教师介绍记录表:这是一张记录表,待会我们把记录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如:木块浮上来的,就要向下上的箭头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头表示。
3、幼儿自主操作实验。
(1)幼儿按意愿自主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的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如:一元的硬币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了水,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我们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2)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实验结果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的?
(3)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物品有:叶子、泡沫板、小木块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钥匙、玻璃珠、一元硬币等等。
4、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东西浮上来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高兴了,它们也想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5、经验提升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会沉在水里,请幼儿想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去而得救?
谁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会沉到水里去,我们也会沉到水里去,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我们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头、船、脚盆等)。
6、结束。
请朋友回家后继续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反思】
我组织完这次科学活动《沉和浮》发现幼儿兴趣较高,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一、扩展学习空间,为幼儿发展奠基。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活动的中,我能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二、提供丰富材料,为幼儿发展开渠。
《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些材料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这些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小筐、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泡沫、纸塑料等等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让幼儿观察物体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动一动,让幼儿去想象、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怎样会让沉下去的物体在浮起来?怎样让浮起来的物体在沉下去?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好多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重的东西放在木块上会浮起来。把空的瓶子灌满水就沉下去。等等这样拓展幼儿的思维活动。
三、激起学习兴趣,为幼儿发展引路。
“兴趣是幼儿的教师”。《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如:我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由于幼儿对有的物体还不理解,所以大多数幼儿都把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说成是沉的,但我并没有制止,而是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积木、塑料花片等等)。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重的东西:钥匙、玻璃球等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自己探索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沉浮的
乐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
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
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