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健康教案【精选6篇】
小班健康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小班幼儿的健康习惯
导语:在小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健康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小班中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制定健康教育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保持整洁、掌握基本的个人卫生常识等。
2. 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教育幼儿选择健康的食物,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 组织卫生常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或家长代表来学校给幼儿讲解有关卫生常识,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如何保持身体整洁等。
2. 进行健康饮食教育:组织幼儿参观市场或超市,了解各类食物的特点和营养价值。在课堂上展示健康食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食物的种类和作用。鼓励幼儿亲手制作健康的小食品,培养他们的饮食兴趣。
3. 进行室内外运动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室内外的游戏和运动活动,如跳绳、追逐游戏、球类运动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4. 建立健康档案:为每个幼儿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身高、体重、饮食情况等信息。定期进行体检,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饮食安排。
三、家园合作
1. 与家长分享健康知识: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向家长分享有关幼儿健康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健康问题,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与家长共同制定健康目标: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幼儿的健康目标,如培养幼儿每天吃水果的习惯、每天进行30分钟的户外活动等。鼓励家长在家中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结语:通过以上的健康教育活动和家园合作,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教育者和家长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识,成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榜样和引导者。
小班健康教案 篇二
标题:关注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
导语:小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关注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小班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 幼儿期的情绪变化较为频繁,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 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还不完善,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3. 幼儿的社交能力正在发展,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合理的座位安排、疏导冲突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减少学习和生活压力。
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努力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进行情绪管理教育: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教育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 进行友谊教育: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教育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友谊观念和交往能力。
3. 进行自我认知教育: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四、家园合作
1. 与家长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与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互动活动,向家长传授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心理问题。
2. 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心理状态,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结语:关注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与家长的积极合作也是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小班健康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在倾听故事中感知故事情节、结构的重复。
2、学习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
1、 故事《拔萝卜》
2、 自制纸偶老爷爷、老奶奶、小孙女、小猫、小狗、小老鼠、大萝卜。
活动过程:
一、 先给幼儿讲述《拔萝卜》的故事,同时用纸偶配合故事内容进行表演。
——当故事情节进行到拔萝卜时,教师演唱歌曲“拔萝卜”。
——在演唱歌曲时,配合做出“拔”和“招手”的动作,让幼儿参与朗诵与复述、歌唱和表演。
二、 借助纸偶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发展顺序,感知故事里的人物角色的关系。
——老公公拔不动萝卜找谁帮忙?
——老公公和老奶奶还是拔不动萝卜,他们找谁帮忙了呢?
——根据故事情节继续提问,小孙女、小猫、小狗、小老鼠以此类推。
三、 邀请幼儿表演《大萝卜》的故事。
——一位教师戴上“萝卜”头饰坐在半圆形座位的排头,另一位教师坐在排尾。
——幼儿和教师共同侧身向排头,每人拉着前一人的衣服,边唱边表演拔萝卜。
——当幼儿不知道下面该招呼谁来拔萝卜时,教师亮出“手饰”,提醒幼儿下面该谁来参与拔萝卜。
——教师与幼儿共同快乐地进行表演。
区域活动:
角色活动区:投放《拔萝卜》的乐曲及所需头饰或纸偶,让幼儿随乐曲边唱边表演。
活动评价:
1、 能通过教师的动作提示感知故事的结构、内容。
2、 能愉快地参与剧情演出。
小班健康教案 篇四
教学方法:
演示示范法、行为辨析法、故事启迪法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洁牙齿的重要性,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核心要素:小牙刷 手中拿 早和晚 把牙刷 牙齿亮 口气清 除病菌 不得病
活动准备:
1、牙齿的模型、牙刷、儿童牙膏等;
2、爱牙五步曲图片一套;
3、联系附近的医院,策划一次牙病诊治观摩活动。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邀请保健室大夫来班上进行“爱牙”宣传,并由保健室大夫的到来引出
(二)关键步骤:
1、介绍保健室大夫的来访目的。
2、保健室大夫用提问的方法引出如何刷牙的问题。
(1) 小朋友,你们知道每天吃完饭后为什么要刷牙吗?
(2) 平时,你们都选择在什么时间刷牙?
(3) 你们知道应该刷牙吗?
3、保健室大夫使用牙齿模型向幼儿示范刷牙(竖刷)的方法。
(三)示范后与幼儿团讨:
1、“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牙齿?”
2、“我们应该怎样刷牙?”
活动延伸:
1、可通过说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例如:在给幼儿讲完《小熊补牙》的故事后,与幼儿讨论:
(1) 小熊为什么会牙疼?
(2)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牙齿?
2、进餐后,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3、组织幼儿园观看相关的宣传片和图片展览,丰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1) 牙齿的功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维持正常的面容。
(2) 爱护牙齿的方法有:
第一步:选用儿童牙膏
第二步:选用保健牙刷
第三步:坚持正确刷牙方法(竖刷),每天至少两次
第四步:吃健康食物,少吃甜食
第五步:坚持每半年做一次牙齿检查。
家园互动:
1.家长提醒幼儿在餐后漱口,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2.家长以身作则,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注意事项:
引导幼儿上下刷牙,并注意洁槽牙位置的牙垢。
活动反思:
1.孩子对活动的哪一环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小班健康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多吃糖、睡觉前吃糖对牙齿有害。
2、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养成刷牙、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小河马拔牙》。
2、视频《刷牙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这是谁呢?(出示河马牙疼的图片)它的表情怎么样?高兴还是难过啊?它怎么了?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小河马,你怎么了?”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牙疼啊?
我们来听个关于小河马的故事吧。
二、基本部分。
看课件,讲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故事。
师: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里的小河马怎么了?为什么小河马要拔牙呢?
2、分段欣赏故事,分析故事。讲到:妈妈,我的牙疼死啦!
师:小河马什么时候吃糖的?小河马糖吃得多吗?牙疼怎么办呢?
3、讲到: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提问:小猴医生对小河马说了什么?
小结:小河马爱吃糖,而且吃了很多糖,睡觉前吃了糖也不漱口,所以小河马的牙齿坏了,很疼,只好拔掉。
师:小河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牙齿呢?
小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糖不能吃得太多,睡觉前不能吃零食,饭后、睡觉前要漱口、刷牙。
三、结束部分。
这里有一首刷牙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学吧。师生一起边唱刷牙歌边表演。
小班健康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尝试两两合作,利用竹竿交替走,发展协调性。
2、体验玩竹竿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竿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价值分析:通过身体活动,激起活动欲望。
指导语:今天天气真好,我们来练习一下本领。看谁能把本领练好。
放欢快的音乐,做热身运动(上肢、下肢、全身)
二、探索玩法
价值分析:探索利用竹竿走的方法,尝试合作走。
1、探索
提问:竹竿可以怎么走?你是怎么走的?
幼儿自由探索,交流走的方法。
提问:怎么样才能使两个人走得又快又稳呢?(请幼儿来示范。)
小结:原来他们是两个人合作走的,两个人交替走的时候要同时走同一个脚,口令一致。
2、练习
提问:3、4个人如果绑在一起怎么走得又快又稳?
幼儿再次尝试(请一组幼儿示范)
小结:原来一组的人多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口令一致地走,也会很快很稳的。
3、游戏:火炬传递
交代规则:奥运会火炬传递开始了,需要我们合作,穿过艰难险阻。
三、放松运动
价值分析:使幼儿在激烈的运动中逐渐放松身体。
跟着音乐作放松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