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主题: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实物物品,如水果、玩具等;
2. 学生准备好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再问如果拿走一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Step 2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规则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规则,例如“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放在一起,再数一遍”、“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Step 3 练习加法和减法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逐个解答,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和总结。
Step 4 游戏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如“接龙加减法”,学生们可以依次说出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Step 5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
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使用加法和减法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加法和减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主题:数字的认识和数的排列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0-100;
2. 学会用正确的顺序排列数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认识数字0-100,并能正确写出这些数字;
2. 练习学生用正确的顺序排列数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数字卡片;
2. 学生准备好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0,并帮助他们正确写出这些数字。
Step 2 讲解数字的排列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数字的排列规则,例如“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时,数字越大,排在越后面”。
Step 3 练习数字的排列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这些数字,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和总结。
Step 4 游戏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如“数字接龙”,学生们可以依次说出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Step 5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
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认识更多的数字;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用数字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排列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 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 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 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 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 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 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为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飞镖)
1、引出“可能”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一起玩个游戏,你们喜欢吗?(出示转盘)
请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猜猜谁会赢?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位同学在没有比赛之前,我们是不能确定他们的输赢情况,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不确定)
现在谁能用可能一次来说说他们两个的输赢情况。(XX可能会赢,XX可能会输,从不同角度说说)
2、引出“不可能”、一定
比赛开始,规则每人投5次,等到第一位同学投完第5次,随机再让学生猜猜他们的输赢情况,并说说理由。从而引出“一定”、“不可能”
(板书:(一定--确定)
(不可能--确定)
3、小结:刚才我们所讲到的“可能、不可能、一定”它是判断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的三种情况。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些事情它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它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情则一定发生,下面的事情请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
4、练习(课件出示)
(1)小红说:“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2)太阳从西边出来。
(3)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教师说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
(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两位数。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两位数。
(3)一个人身高10米。
(4)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操作活动探索规律
1、出示活动要求
(1)每人摸3次,摸的时候要按顺序,不能抢。
(2)摸之前将棋子摇一摇,任意摸出一个,小组长记录是什么颜色,然后把棋放回袋子再摸。
(3)小组长统计一共摸了几次,白棋几次,黑棋几次。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摸球情况
请各组的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摸球情况。(师将学生的摸球的情况统计在记录表中)仔细地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3、猜猜袋子里装有什么颜色的棋子,以及两种棋子数量的多少。
4、验证猜测结果
5、师小结:通过再一次的实验证明,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数量)数量
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少。那么两者的数量相等或差不多时,它们的
可能性就差不多了。
三、生活应用
我们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利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1、现在我们再来玩玩这个飞镖游戏吧(请两位学生上来)
(1)猜猜他们两个投在那个地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学生投了几次之后,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随机察看情况)
2、定分
老师这儿有一个没有定分的飞镖,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如何定分最合理?
3、摸奖
瞧,元旦马上到了,一百商店举行摸奖活动,规定凡是摸到白球均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精美礼品。你会选择那一只摸奖工具箱。(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