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整数的加减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能够熟练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整数加减运算的情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整数加减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正数和负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表示方式和运用情况。
2. 概念讲解
通过讲解整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并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 计算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练习,巩固他们对整数加减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4. 实际问题解决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加减运算规则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和拓展
让学生总结整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并给出一些拓展题目,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作业。
七、板书设计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1.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 绝对值大的数减去绝对值小的数,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大的数相同。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整数的加减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平面图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平面图形的性质;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平面图形的情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不同平面图形的性质辨析和描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他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2. 概念讲解
通过讲解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图形辨析
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辨别和描述它们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实际问题解决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和拓展
让学生总结各种平面图形的性质,并给出一些拓展题目,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作业。
七、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性质:
1. 直线的性质:直线没有弯曲,无限延伸。
2. 线段的性质: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固定长度。
3. 角的性质:角是由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分割而成的。
4.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内角。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辨析和描述。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多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议一论
P163课内练习1
P163课内练习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如:
在中国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习3
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
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