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教案(经典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题目: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
2. 学习欣赏和朗读《天净沙秋思》。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诗意表达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原文。
2. 《天净沙秋思》的背景资料和作者杨洪基的相关介绍。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 制作PPT或黑板上展示《天净沙秋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景色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
Step 2 学习诗歌
1. 分段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诗意。
2. 解读诗歌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 分角色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不同情感和意境。
Step 3 学习背景
1. 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
2. 分享《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Step 4 欣赏和创作
1. 播放杨洪基演唱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欣赏音乐和歌词的融合。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杨洪基的其他作品,拓宽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艺术展演,深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题目:用艺术手段展现《天净沙秋思》的美——绘画与舞蹈的结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净沙秋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2. 学习通过绘画和舞蹈表现诗歌的美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情感表达和意象呈现。
2. 绘画和舞蹈的结合,展现诗歌的美和情感。
【教学准备】
1. 《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原文。
2. 绘画材料和舞蹈音乐。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 制作PPT或黑板上展示《天净沙秋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景色和情感,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
Step 2 学习诗歌
1. 分段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诗意。
2. 解读诗歌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Step 3 绘画表现
1. 给学生提供绘画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2. 引导学生注重表现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诗歌的美和意境。
Step 4 舞蹈表演
1. 播放舞蹈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2.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作,让他们通过舞蹈表达《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感和意象。
Step 5 展示和分享
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舞蹈表演,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论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演出,拓宽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尝试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如音乐、戏剧等,培养他们的多元艺术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篇三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
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