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最新5篇)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篇一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描写困难时刻坚持不懈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不断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并领悟课文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自己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2.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1.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材。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5分钟)
通过展示幻灯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幻灯片上可以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如“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等。
Step 2 阅读课文 (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提问诸如“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是怎么做的?”等问题。
Step 3 讨论 (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提问诸如“你们觉得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坚持不懈的?”、“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吗?你们是怎么克服的?”等问题。
Step 4 创作小故事 (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个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故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讲述一个困难时刻坚持不懈的故事,并且要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故事。
Step 5 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坚持不懈地努力。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篇二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和勇气。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并领悟课文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通过写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
2.学生能够领悟课文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1.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材。
2.纸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可以提问诸如“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你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等问题。
Step 2 阅读课文 (15分钟)
让学生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并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提问诸如“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是怎么做的?”等问题。
Step 3 讨论 (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提问诸如“你们觉得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坚持不懈的?”、“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你们有什么秘诀吗?”等问题。
Step 4 写作 (20分钟)
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悟的文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如“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你从困难中学到了什么?”等。
Step 5 分享 (10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给同桌听,并选择一篇自己认为最有启发的文章,分享给全班同学。
Step 6 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积极的力量,帮助他人战胜困难。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3、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凸出凝视吸泣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我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
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