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精简3篇】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文学作品;
2.屈原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难点
1.屈原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评价;
2.屈原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40分钟)
(1)学习屈原的生平和主要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义。
(2)分析《离骚》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意象、抒情和哲理。
(3)比较《离骚》与其他诗歌作品,探讨屈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3.拓展(10分钟)
(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演讲,了解屈原的影响和地位。
(2)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屈原的形象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思考。
4.总结(5分钟)
总结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对屈原生平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对屈原的敬仰和思考的表达能力。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3.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2.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评价;
2.屈原的爱国精神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屈原的名言和介绍他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兴趣。
2.学习(40分钟)
(1)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2)分析屈原的爱国精神在《离骚》和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爱国情怀和社会关怀。
(3)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拓展(10分钟)
(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演讲,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2)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屈原的爱国精神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或演讲稿,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思考。
4.总结(5分钟)
总结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爱国精神的认同和追求,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奉献。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篇三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语文教案-屈 原 列 传。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屈 原 列 传》。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
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词句疏通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一字多义:
A、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
2、其后秦欲伐齐( )。 2、人穷则反本。( )
3、此五霸之伐也( )。 3、今背本而趋末( )
4、坎坎伐檀兮(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