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案(推荐3篇)
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案 篇一
标题: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1 定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念。
1.2 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2.1 教育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2 公民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公民实践活动,如义工服务、社区志愿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2.3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2 视听材料的运用
使用相关的视听材料,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3.3 小组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案 篇二
标题:探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引言: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1 人身权利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自由权等,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1.2 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
1.3 经济权利
包括劳动权、财产权、教育权等,保障公民的经济利益。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2.1 遵守法律
公民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2 维护社会公德
公民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3 履行社会责任
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3.2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体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际操作和责任。
3.3 辩论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让他们就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展开思辨和交流,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案 篇三
高中必修一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最好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